2012河北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   ② 乾隆四十年是指乾隆帝四十岁那一年  ③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于甲午年   ④ 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民国四十五年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③④

2. 详细信息

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

①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  ②在中国触犯了中国的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

③可在汉口租借土地 ④ 可以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 详细信息

1873——1910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 详细信息

 张裕公司之歌《葡萄美酒不夜天》唱到:“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沧桑岁月创业史,溶进芬芳葡萄园”。下列对“一八九二”的张裕公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 其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② 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③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 ④反映民族资本在当时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详细信息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商业的发展而发

6. 详细信息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化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7. 详细信息

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既请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出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的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8. 详细信息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详细信息

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通商口岸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 )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②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③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  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详细信息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11. 详细信息

1918年底到1919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的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4 月以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中国人带来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12. 详细信息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地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3. 详细信息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以替代者外,务请专购国贷以示提倡。”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建立初期

14. 详细信息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15. 详细信息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16. 详细信息

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 )

A、陆海军大元帅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7. 详细信息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在之后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书籍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D、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18. 详细信息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民国       C、清朝       D、新中国

19. 详细信息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0.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中,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者,大率无事者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21. 详细信息

《大公报》1902626日刊载了某人的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取仪节悉照文明通例。这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有( )

①破除缠足旧习  ②提倡女子学习  ③摒弃旧式婚俗  ④拥有革命共和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 详细信息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最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最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3.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以理藩院代替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务;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村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B、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C、延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D、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

24. 详细信息

“其(义和团)的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 ,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表明对义和团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即有赞扬又有否定   D、赞扬其民主精神

 

25. 详细信息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制度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26. 详细信息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终结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前提

27. 详细信息

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贩卖活动呈日益猖獗之势 ,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遭受这一犯罪活动的侵扰,为此,联合国呼吁切实加大对人口买卖活动的打击力度。下列主张与此相符的是( )

A、《海国图志》、《资政新篇》B、《资政新篇》、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C、《应诏统筹全局折》、 维新变法的政令  

D、《北京条约》、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28. 详细信息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立即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了统一战线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29. 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 

A、以城市为中心夺取全国政权    B、三民主义理论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以阶级斗争为纲

30. 详细信息

一位同学查阅史料时发现如下表述:“思想界之大飓风”,“三贼罢官”,“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B、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第一次国共合作

D、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战略转移

31. 详细信息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可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和“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等,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 《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           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各自的实践活动和结果如何?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胡J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先后以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实践和组织形式,创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所以能够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政治的巨大跃迁是一个甚为基本的原因。­­­、、、、、、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两大跃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所选民主道路的不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跃迁取得了哪些成就。

(4)           综合上述材料,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