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高一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调查显示,电商对实体商店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服装、餐饮和超市这些关乎民生的领域,也让往日顾客盈门的文具店门可罗雀

②“半由天命半由人力告诉我们,一个人努力,未必能成功;但一个人不努力,当机会来临时就不能把握机遇,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一个美国大兵和一只拉布拉多扫雷犬,在阿富汗战场上结下了生死情谊,战后他们一起生活,惺惺相惜,互相疗伤。

共享单车从天而降之后,关于共享单车驶入机动车道、随意停放、被肆意破坏、据为己有等问题已多有报道和评论。

即将九十岁的袁降平老骥伏枥,只要与杂交水稻科研有关的事,他意是很重视,比如奔赴各地考察和指导,杂交水稻试验示范等。

桂诗春是倡导并组织创建外语教学界内联网的第一人。莘莘学子都经历过的高考英语,更与他休戚相关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2. 详细信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有的是40多位资深老戏骨的倾情演绎,却名副其实成为收视口碑双赢的热播剧。

B.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C.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下,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D. 面对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避免不发生此类事件的关键。

3. 详细信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你不想要它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它却如影随形                                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 ③②①⑥④⑤    B. ③②⑤①⑥④    C. ①⑥④③②⑤    D. ①⑥②⑤④③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4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C.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D.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D. 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B. 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C.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 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11月《思维与智慧》)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父亲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小说以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C.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D. 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8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的眼泪

19458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

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这不是个人的小资的伤感,而是大爱和大恨。一个民族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99日,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婚纪念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这天是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两件大喜事,像中国传统的双喜字,喜上加喜,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怎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呢?

面对滇池,阳光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群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大自然清洗了淤积的痛苦,一缕雾岚,一朵阳光,扑面的风儿,把沈从文牵往远方。眼前流动着逃难的日子,在天津,在烟台,在济南,在武汉,在常德,在昆明,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大好河山沉沦在战火硝烟的背景里,沈从文记住的情景,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不是文字所能录下的。想起了家乡,想起亲人,沈从文的眼泪流了出来。

当天亮的时候,放下手中的笔,沈从文的心态和九年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时间不但改变了人的年龄,经历过的事情,也使人有了沧桑的味道。

沈从文的眼泪复杂,他的哭声从胸中爆发出来,发出的呐喊伴着冬夜,向人生宣战,向黑夜宣战。饥饿和寒冷,贫穷和艰苦,虽然,会使人的肌体遭受磨难,但却让人坚定了信心。

沈从文的眼泪纯粹,经受了人生的大起大伏,却没揉进一点杂质。对于沈从文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对人,对事物始终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不管是风,不管是雨,不管是阳光,都能在他大地似的胸膛上存留。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沈从文喜欢听音乐,听肖邦,听贝多芬,听文图里尼淳朴的歌声。每次听,那音符如同家乡河水上的阳光,在情感的河流中跳跃,他露出久违的激动。沈从文在音乐的河流,驾驶文学的船,写下对家乡的思念,心灵世界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沈从文爱家乡的傩堂戏,有一次他和李辉在聊天,一说到傩堂两个字,平静的脸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张开嘴,笑出了声,那种开心的笑,到了沈从文这样的年龄,所有的功利都是云烟。但是家乡在他的生命中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是他一生的牵挂。一句家乡话,尤其是从小就好听的傩堂戏,泪水涌了出来。

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傩堂戏有很大的渊源。民间形成了沈从文的艺术个性,在自己的思想脉络中,他选择人物,选择题材与众不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的作家,从大地走出来,但却没沈从文的个性鲜明,那么强烈。

沈从文的眼泪有声音,有色彩,有记忆。

(摘自《浪漫沈从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不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是因为他听到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

B. 抗战期间,逃难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沈从文的父母就死在逃难途中。

C. 家乡是沈从文一生的牵挂,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哪怕一句家乡话,也能使沈从文流下眼泪。

D. 文中说沈从文的眼泪是复杂的,又说 眼泪是纯粹的,很明显,前后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时间为序,叙写了沈从文三次流泪的情景,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内容真实可信,读来使人动容。

B. 日本宣布投降时,沈从文正在显明的乡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担心被家人看见,就一个人走向滇池,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C. 沈从文的创作没有浮于形式,他把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所选人物和题材大多与民间、家乡有关。

D. 沈从文的人生、作品、性格、命运,都能引起我们的感悟和敬意。沈从文人生中的几度落泪,表现了这位文坛大家的真性情。

E. 沈从文的眼泪是纯粹的,没有一点杂质。对他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始终是自己的追求。

12文章多次写到沈从文的眼泪,从全文看,沈从文为何流泪?请简要分析。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二。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B. 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C. 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D. 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书、隶书是汉字的书法字体。汉字的书法字体一般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和楷书五个大类。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埋。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D. 封泰山”“祀汾阴,这都是封建社会帝王亲自主持的拜祭大典。

15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易为官后曾给宋真宗提建议,废除上古时代尧在位时就施行的肉刑,认为这些不合法的刑罚并不能帮助维护统治。

B. 钱易家族的命运不是很顺利的。他的父亲钱倧继承了吴越王之位,却被手下大将废掉。叔叔钱俶当上吴越王后又归顺了北宋王朝,可钱易和钱昆却未被录用为官。

C. 钱易确实有过人的才华。十七岁就考中进士,在崇政殿试上不到中午就写成三篇文章,虽被言官认为年少缺少阅历经验而被除名,但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D. 钱易因有着诗人的特质屡受宋真宗的特殊眷顾。钱易献上《殊祥录》后被改任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献上一篇《宋雅》后又升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

1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2)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滚遍香弦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 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 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往事如烟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E.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18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9. 详细信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看_______。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其次是看_______。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本地的文化传统。_______。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

10. 详细信息

21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请阅读下面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完成各题。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15个字,不能出现具体数字。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11. 详细信息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详细信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时,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和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请你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