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吉林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二  对于货币领袖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

——《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关于美元霸权的未来,材料二中存在美元可以基业长青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6分)

2. 详细信息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其中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流向了西欧诸国,而这些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西班牙自己则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称西班牙“替他人做嫁衣”,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对于1500年以前,18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 详细信息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建设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上海、天津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4.49%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10分)

4. 详细信息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这一学说未在西方发达国家贯彻到底,但却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即开放市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将企业私有化,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等。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使发达国家摆脱经济危机      

B.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C.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          

D.便于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

5. 详细信息

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6. 详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当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美洲自由贸易区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7. 详细信息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由此可以推断

A.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

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C.苏维埃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问题

8. 详细信息

.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9. 详细信息

 “供应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该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主要是

A.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  

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

10. 详细信息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混合经济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 详细信息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西方建立起来

12. 详细信息

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3. 详细信息

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铁路铺设,航运之利已为所分益。大连海港开埠……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这主要说明

A.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并驾齐驱          

B.大连开埠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

C.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大      

D.铁路交通的发展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14. 详细信息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A. “我们必须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B.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 “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D. “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5. 详细信息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A.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16. 详细信息

1953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17. 详细信息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

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1950年       B.1956        C.1958年      D.1979

18. 详细信息

.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跨行业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9.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表中数据理解最完整的是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20. 详细信息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21. 详细信息

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

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22. 详细信息

英国前首相老皮特曾说:“在商业和海军力量上,法国是我们最主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的威胁……如果把西印度群岛宝贵的岛屿还给它……我们相当于给了法国东山再起的基础……这些地方的贸易利润最为丰厚。”老皮特说此话的时间应该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17世纪中期                        D.17世纪末

23. 详细信息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地位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贸易通道的改变

C.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24. 详细信息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与制度

25. 详细信息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26. 详细信息

麻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民间手工业对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27.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发展租佃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