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陕西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2.“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 详细信息

3.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3. 详细信息

4.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4. 详细信息

5.唐代中后期,某思想家提出所谓的“道统”思想,宣称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认为儒学一度失传,只有自己才重新掌握了孔孟之道的衣钵。据此,下列对该思想家及其思想评述准确的是()

A.主张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B.据此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C.实质是门户之见,思想狭隘   D.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地位

5. 详细信息

6.“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牛顿运动三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 详细信息

7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7. 详细信息

8.万历三十年(1 602),传教士利玛窦在官员李之藻的帮助下,制成并刻版印刷黑白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在绘制这幅地图时,特意把中国放在地图的中央。这种行为 
 A
.修正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念      B.介绍了西方地理知识和制图技术 
  C
.给予了中国应有的世界地位      D.是为传播天主教而作的巧妙变通 

8. 详细信息

9.卢梭认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 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 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他提出的结合的形式实际上是

A.通过投票来表达公共意志 C.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

B.对现存制度进行道德改造 D.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9. 详细信息

10.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10. 详细信息

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11. 详细信息

1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 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 映了

 A.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C.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B.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D.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12. 详细信息

13.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郑观应

13. 详细信息

14.1924年,孙中山提出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

A.机会均等       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           D.思想自由

14. 详细信息

1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 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 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15. 详细信息

16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 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C.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6. 详细信息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17. 详细信息

18..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C
.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18. 详细信息

19.1919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19. 详细信息

20.台湾作家李敖说: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的精神……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发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它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段材料旨在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B.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C.只包括毛.泽东早年的正确思想D.中共七大后形成的有关中国革命理论

20. 详细信息

21.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21. 详细信息

22.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22. 详细信息

23. 1977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3. 详细信息

24.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邓.小平确立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 详细信息

251953 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 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同时规定, 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 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25. 详细信息

26.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 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 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 面。这段话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26. 详细信息

27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27. 详细信息

28.某学者撰文指出,在百家争鸣中党有一条政策,即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但也有一部分人只许他散布错误的、甚至有害的观点,却不许有任何批评的意见。一看有人发表不同观点,就叫嚷是打棍子……该学者实际上是要说明  (  )

A.打棍子,抓辫子,扣帽子是搞好学术争鸣的保证

B.在不同学术观点争鸣之中排除批评和反批评成分

C.学术争鸣与政治思想中的批评自我、批评形式一致

D.学术争鸣应坚持批评与反批评和平等与探讨气氛

28. 详细信息

29.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29. 详细信息

30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30. 详细信息

  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31. (11 分)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 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 《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 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 判, 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 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 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 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 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 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 向昌盛。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 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 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 (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 (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31. 详细信息

32.(9 分)从 19 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 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 官举贤,皆自 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 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 南洲, 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一一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 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 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 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 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 (编者按:1935 2 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一一静生: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 ,4 5 期(1935 5 月)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一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9)

32. 详细信息

33.(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 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 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 10 3 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 ,内容 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 以立宪政之基础。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 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7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