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辽宁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3题。(9分)

家教文化具有的初始性、持续性、长期性这些明显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家教是以家庭为载体,由父母或塾师主导,而且往往是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和思想灌输。它往往从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就已开始,伴随着身体和知识的成长而成长。它是长时间的积累,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不惧世事沧桑不惧艰难险阻的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它对一个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心理行为、性格爱好,乃至善恶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教或家训来实现和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是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感染熏陶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客观效果。父母将自身经历乃至祖辈的奋斗历程、人生感悟、理想追求、爱憎情感乃至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融入到家教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和后人进行现身说法以达到感染和教化的目的。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服的人,其言行和成败得失为子女所亲见,家族祖辈更有一种血脉上的渊源。他们对子女及后辈的关爱和膺寄,为子女和后代亲历亲身所感,因此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和感动子女和后人。所以《颜氏家训》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中国历代家教是植根于封建生产关系之上,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它必然带有封建文化的烙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一般说来,一些优秀的家教读本,其中提倡的爱国忠义、自强不息、敬老尊贤、勤俭节约、团结友睦、仁爱济世,按照今日的流行语汇,都属于“正能量”,都是可以借鉴吸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加以发扬光大的。但是,也还有些体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局限,或者剥削阶级意识,如轻视体力劳动,将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等不同等级,而且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的;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将读书强调到天下唯一的地位,而且将读书视为为官作宦的唯一目标,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另外,强调遇事避让,不要得罪人,不去坚持真理,不要挺身而出等处世哲学,如“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论大小人,好人不得罪”等,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激浊扬清也有消极作用。即使是一些很有影响、有很好示导、激励作用的家书家教,如郑板桥、曾国藩的家书,吕本中、颜氏的家教,也有一些不健康、于今日时代要求不吻合的东西,需要加以厘清和剔除。我们对历代家教文化必须批判性的继承,必须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接受。那种认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在民族精神的培养孕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的全盘肯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教由父母或私塾老师主导,具有初始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等明显特征。

B.家教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勇敢地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

C.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理、性格等方面影响至深。

D.家教或家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长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述家教及其文化的特点,再从两个维度论述如何对待传统家教。

B.文章以血脉和父母子女关系为立论前提,论证了中国家教的效用特质。

C.文章分析精华与糟粕并存原因时,先析时代局限,再析剥削阶级意识。

D.文章运用例证法,列举大量消极家教内容,来证明批判性继承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分 “劳心者”“劳力者”等阶层,并且以前者为贵、后者为贱。

B.“信其所亲”“行其所服”体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C.中国传统家训中有与当代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需厘清、剔除。

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唯它才能真正解决当今乃至未来的种种问题。

2. 详细信息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这批用正宗新疆和田玉雕琢打磨出来的项链,串串珠圆玉润,晶莹剔透,成为本届珠宝展的抢手货。

②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见仁见智,就像给新闻下定义一样,涉及的需求不同,对新闻的解释也不同。

③中央近年来加大了反腐力度,反腐倡廉是廉政的根基内容,而反腐才具廉政,古今中西一律概莫能外。

④有制片人认为,选用有“粉丝”基础的演员只是使电影锦上添花,而不是成功的保障,也不是一种市场的妥协。

⑤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机器人扶持政策也呼之欲出。

⑥这部拿了国际大奖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时受到观众欢迎,票房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说是凤毛麟角。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⑤    D.①③⑥

3.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郎 公谨 浪涛尽 雄姿英发      B.豪杰 峰火 这次弟 元嘉草草

C.神鸦 仓惶 憔悴陨 晚来风急      D.杯盏 寻觅 扬州路 乍暖还寒

4. 详细信息

19.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有一种人,天天发狠做事,一心想着能有朝一日发大财,但是财神爷却总不肯光顾。

B 他是该校著名教授最得意的一位高足,做起事来踏实认真,将来的成就肯定不会低。

C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文章内容可能存在偏差或谬误,所以也恳请读者朋友多多斧正。

D 我对你如此过誉,是对你寄予了很多期望的,只是希望你能够继续努力去追逐梦想。

5. 详细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46题。(12分)

每次走进萧乾先生的书房,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萧乾先生活得很潇洒。

一般的知识分子,活得没有那么潇洒,或者,反过来说,别的人差不多都活得挺苦,主要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绷得紧,生活也比较单调,没什么乐趣。

但是,走进萧乾先生的家就不一样。萧乾先生在外面永远是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副绅士派头,但是在家里,爱趿拉着鞋,也就是说,一双老布鞋,不好好穿,踩着后帮,趿拉着走,舒服。衣着也随便,以宽松为好。并且强调,这是在自己家里,要着便装,怎么舒适怎么来。他可以最洋,也可以最土。

萧乾先生的家,表面上看,极乱,极拥挤,到处是书,是东西,没有下脚的地儿。但是,萧乾先生心中有数,要找什么书或者东西,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准知道藏在哪儿。政府一再劝他搬家,换一套大点的宽敞的公寓,建议了三次,都被萧乾先生拒绝。不搬,坚决不搬。搬一次家,少说一年之内,绝对找不着要用的东西,故而,到死也不搬。

地方小,不光不碍事,逢年过节,反而要张扬一下,拉几根绳子在头上,把世界各地朋友们寄来的贺年卡都张挂起来,五颜六色,像万国旗,客人一进门,先吓一跳,这就是萧乾先生的潇洒!

客人坐下之后,谈得兴奋了,萧乾先生会出其不意地问:喝什么酒?是威士忌?白兰地?还是黄酒?他要边喝边谈,而且不就东西,白嘴喝酒。

萧乾先生有才华,而且勤劳,写东西又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多字。这样的作家写的东西注定又好又多。

冰心先生曾当面对萧乾先生说:“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萧乾先生的确很勤快,他的散文常呈系列,有居京散记系列,有留英系列,有二战回忆系列等等,都可以自成体系,单独出书。

萧乾先生的夫人文洁若最想翻译《尤利西斯》,因为它最难译。有萧乾先生合作,使她终于下决心开始啃这块硬骨头了。

他们给自己定了“纪律”,规定每天翻译一页原文,翻译不完不睡觉,外带要做完那页上的所有注解。注解多得不得了,全是译者自订自拟的,有六千多条。有一页正文是三万字,注解也是三万字,了不得!为此,两个人都废寝忘食地干,早上五点就起床,醒不来就上闹钟。二人接力,文先生先草译,萧先生接棒,做文学润色,宛如二度创作,一干就是一天,整整四年,此时萧先生已是八十岁老翁,而且只有一个肾。

就这样,萧先生成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半叶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我说过这样的话:看过火山喷发吗?萧乾先生就是一座文坛上的大火山,他的喷发壮观,雄伟,惊人。                   (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萧乾出身寒苦,少年当过学徒,织过毛毯,这些经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使他有了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他有丰厚的学历,上完中学,就读燕京大学,后到英国教书,并是剑桥的研究生。他经历复杂,当过派往欧洲的战地新闻记者,见证过联合国成立大会,当过《人民中国》和《文艺报》副总编。 (节选自《中国散文家》)

②《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意识流小说。早在四十年代初,刚过而立之年的萧乾曾从英国伦敦给时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写信道:“这个小说(指《尤利西斯》)如有人译出,对我国创作技巧势必大有影响,惜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节选自《尤利西斯·序言》)

4.下列对于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知识分子精神压力比较大,生活也比较单调,所以活得挺苦,没萧乾活得那么潇洒。

B.第三段写萧乾先生在外和在家穿着的不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C.因为搬家总会弄丢一些有用的东西,所以当政府再三劝他搬家时,萧乾先生都坚决拒绝。

D.耄耋之年的萧乾先生在只有一个肾的情况下,与夫人合译出《尤利西斯》,并非轻易之事。

5.下列对于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A.萧乾先生有才华又勤劳,写的东西又好又多。他的散文常呈系列,有居京散记系列、二战回忆系列、留英系列等,都自成体系,单独出书了。

B.“萧乾先生就是一座文坛上的大火山,他的喷发壮观,雄伟,惊人”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他的创作数量多,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

C.萧乾当过派往欧洲的战地新闻记者,见证过联合国成立大会,当过报社总编等,正是受到这些复杂的人生经历影响,他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

D.刚过而立之年的萧乾先生,就曾从英国伦敦给时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写信,表明自己想要翻译 《尤利西斯》的想法,可见他对这部小说的钟爱。

E.本文通过点滴的生活细节彰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在平实质朴、丰富鲜活、温暖而有味道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对萧乾先生的无限深情与赞美。

6. 萧乾在生活或治学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5分)

6. 详细信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综艺节目掀起一股清流,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朗读者》,受到教师和青少年朋友的热捧:有同学认为,从荧屏上能感受到经典著作和文字的魅力,区别于其他综艺节目,很是高雅;也有同学认为,从中学到不少朗读的知识,并渐渐开始喜欢上朗读、阅读;还有同学认为这种节目于真正的阅读距离尚远,不能指望它提高阅读素养;甚至有人认为,现代中学生并不缺少“朗读者”感性的眼泪,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平时的阅读,阐明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 详细信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按黄历记载预告节气与所谓吉凶日,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人们开心之余,他自己也因此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她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买了两袋小米,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初,老人家查出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不知道,仍然省吃俭用采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多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故事放在清明后展开,因为此时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既为塑造人物提供清丽背景,又为下文多次见到了解徐阿婆做铺垫。

B. 文章在塑造徐阿婆人物形象时,用到了多种刻画手法:如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学生子诚的转述和次要人物的衬托等侧面描写。

C.“我”和子诚都曾说过“还”字,因为我们当时认为这钱本不应该还,于是决定替徐阿婆还钱,而这么做恰是对徐阿婆人格的侮辱。

D.“我”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主动提出帮还剩下的钱,同时面对徐阿婆的做法多次感到羞愧可以看出。

8.徐阿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有人建议把“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一直到结尾直接删掉,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8. 详细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伶俜,流离失所。②此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先写环境的“清”、“寒”,起悲凉基调,再以“独”、“残”渲染氛围。

B.颔联写“独宿”时的见闻,以“中天月色”比喻才华,抒发无人赏识的悲哀之情。

C.颈联写诗人因“风尘荏苒”而得不到故乡言信;“关塞萧条”写出战乱仍未停息。

D.尾联写“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了,如今为能够到这幕府里暂且栖安而欣慰。

E.全诗抒写旅愁: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抒独宿之情,表达了悲凉深沉的情感。

15.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9. 详细信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人有一种绝对思维,,特别容易走极端。从五四开始,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而现在,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强大了,不用向西方学习了。其实,还是要承认世界普遍的价值,。同时,,比如西方经济文化发达,法制完备,但它还是保留了周末做礼拜,起码基督徒有几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中国也要兼顾这两面的发展,它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10. 详细信息

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分)

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谣言在网下及网络群组、微博、视频网站中传播,马上就会成为热点。如果谣言内容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产生恐慌情绪在所难免。此时,做好科普就尤为重要,而网络作为科学知识的存储空间,是科普的好手段。只要利用网络信息,就能让谣言无处藏身。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① 言在网下网上传播,不一定马上成为热点。

                                     

                                     

11. 详细信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文长传 

B.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C.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D. 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诸生,即生员,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的学习者,也称秀才。

B. 幕,即幕府原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后指将帅办公的地方,也用来泛指官署。

C. 公,古代爵位之一,后又用作对人的尊称,也可用于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称呼。

D. 卒,古代称大夫死为卒,后来也可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皇帝的死则称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徐渭很有才能,尤其是擅长写作。薛公蕙认为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中丞胡宗宪慕名而聘他为幕僚,从此胡的所有疏记都由他来撰写。

B. 徐渭寄情山水,以诗抒怀。他漫游天下,饱览塞外风光,观山历海,历经各种奇异气象和事物,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感都汇入诗作中。

C. 徐渭喜欢书法,受到了后人称颂。他喜好书法,用笔奔放如同他的诗歌一样,苍劲之中跃动着妩媚的姿态,作者借用欧阳公的话来称颂。

D. 徐渭老年对世事更加愤恨,做事越发狂放。达官贵人登门造访,他有时将其拒之门外;常至酒馆,与奴仆一起饮酒;甚至自伤自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5分)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5分)

12. 详细信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李白对到达理想彼岸的自信和乐观。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