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西方也有“礼节是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的谚语。这表明 ①礼貌待人是人们崇尚的美德 ②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③礼貌和礼仪对一个人的成功没有任何影响 ④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袁中郎随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余大悟,试之良验。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注释】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   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   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 ⑥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 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 ⑧繘:绳索。 ⑨衔:这里指台阶。 ⑩ 崄:同“险”。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优美   B.然不能夺             耽误   C.余手有繘,足有衔,何虞      忧虑   D.蹈危者以气            高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作者对华山向往之情的一组是(  )   ① 念何日当作三峰客    ② 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   ③ 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④ 与朱武选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⑤ 余大悟,试之良验    ⑥ 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当时兄弟三人在月夜的松树下看王安道的《华山记》,萌生了对华山向往之情。作者的父亲从华山回来后谈及华山的险峻,但这并没有打消作者登华山的想法。   B.作者一直到他典试陕西后,才实现了登华山的心愿,而在他之前,汪以虚、曹远生和杨修龄曾经登上华山之巅。   C.文章写作者到华山千尺?时,他面对险境产生了畏惧之意,转而联想到以前学骑马时的经验,并借此经验一口气登上了南峰之巅,最后一行人夜宿山顶。   D.文章围绕作者对华山的情结展开,最后以作者对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生死的感叹作结。 4.把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 译文:                                  (2)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 译文:                             
道德与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