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少于 30字。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了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现代文阅读 壮乡三月三“歌圩”①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人能歌善舞举世闻名。他们以歌陈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或表露情感、宣泄情绪;或选贤举能、传情择婿,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目盛会。每到农历三月初三,社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圩”涌去。②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歌仙节”。③壮乡歌圩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代文献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地方就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④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⑤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会来旁观助兴。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对唱。有单对、有双对、有集体对。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⑥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要杂技、舞龙舞凤、碰红蛋、演壮戏等各种娱乐活动。抛绣球是歌圩节上主要的娱乐节目,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了。⑦如今,壮族歌节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了。【1】下列关于“歌圩”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歌圩”也称“墩圩”,壮语为“出野外玩耍”之意,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B. “歌圩”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歌仙节”。C. “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形式多样,唱词丰富。D. “歌圩”是以唱山歌为主,兼有许多娱乐活动,如抢花炮等,场面热闹,充满情趣。【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了众所周知的“歌圩”举办时间,富有吸引力。B. 第③段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典籍内容,介绍了壮乡“歌圩”节的悠久历史,读来真实可信。C.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指出歌圩节持续的时间,删去之后不影响意思的表达。D.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歌圩的历史、举办时间、规模特点,娱乐节目等。【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山歌在壮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B. 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每次都很隆重。C. 在歌圩上,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邀请歌”观察对手,得到女方应客就唱“询问歌”。D. 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它以难倒对方为胜,因此歌词需要苦思冥想,需要智慧。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