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5÷3=8 答案:【答案】错误【解析】根据除法的运算15÷3=5可知此题错误。 除法的基本运用自古以来,人类不仅要遭受天灾的侵害,自己也会因为争夺生存环境而发生战争,自相残杀。不同的部落、部族、民族之间,常常因为争夺田地、牧场、水源,而引发战争。然而,战争是痛苦的,各民族互相吞并是残酷的,记载战争的历史也是残酷的。不同的民族,各有专长,如能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必能共同发展,走向安定富足。经过长期共存,最后融为一体这是人类共同走向世界大同最理想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两个民族经过长期和谐共处最后融为一体真实事例?那就是在距今千年以前,北方的辽人(契丹族人)通过长期汉化,最后成为北方汉人。辽国在建国之初,就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仿照中原王朝建立政府机构。在辽国官方的提倡下,汉人文化,包括伦理道德、丧葬习俗、岁时风尚、饮食服饰,都在辽国社会广泛流传,逐渐拉近了两个民族的距离。但是,由于宋辽两国实力对比不平衡,双方并没有和谐相处。从公元960年赵宋建国开始,到公元1005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这四十来年中间,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不断生摩擦,在外交上一直不能处于正常状态。拿当时两国总的国力相比较,辽是强而不富,宋是弱而不贫;辽是武力强大而经济、文化落后,宋虽然武力不行而经济、文化先进。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宋的国力逐渐增强。在澶州之战中,宋辽势均力敌,宋选在战争过程中略占上风的条件下,与辽谈判议和,双方于1005年1月签订“澶渊之盟”(澶州亦名澶渊郡)。“澶渊之盟”的内容,实质上不过两条:一、双方结为兄弟之邦,宋帝为兄,辽帝为弟,双方平等。二、宋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于每年要交银绢三十万,说起来不大好听,有向夷狄进贡的意味,所以被许多爱国人士所反对;但在宋朝的皇帝看来,国家每年财政收入数千万两,三十万银绢与之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与打起仗来,军费动辄数百万两相比,实在是便宜多了。真正的民族融对双方都有好处。例如我们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失于粗野,南方的农业民族常常失于文弱,融合之后进行互补,都能趋向完美。纵观中外历史,只有百年战争,未闻百年和约;而澶渊之盟从公元1005年订立,竟能维持一百一十多年,堪称史上奇迹。在元代官员所管的户口登记簿上,已经找不到辽人或契丹人的称呼,因为辽人(契丹人)已经基本上融入北方汉人之中,不复存在。请回答:(1)宋为什么在澶州之战占上风的情况下,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给辽岁币?(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数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