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        )。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           。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和“           ”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            , 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           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诠释  匠心独具  真知灼见  甄别 B . 阐释  匠心独具  一得之见  挑选 C . 阐释  蹊径独辟  真知灼见  甄别 D . 诠释  蹊径独辟  一得之见  挑选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而,不应排除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 B . 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C . 因而,不可能排除“偏见”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D . 因而,不能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 B .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C .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D .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接受和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主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成隐成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1. (1) 下列对文章引述故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讲故事来开启论述,这种方式举重若轻,意味无穷,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 . 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C . 文章开头叙述故事,本身就是巧妙证明论点的过程,证明了立场是可以转变的。 D . 文章开头两个哲学争论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然而结局却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专业哲学家们的“走进去”即指在选择的时候通过重视论证与论据而得出相关结论。 B . 普通老百姓的“跳进去”即指在接受哲学观点时往往缺乏思辨而直接接受某种论断。 C . 这句在文章中间,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关于普通人应如何选择的思考。 D . 引用此句名人名言,作为理论依据,为普通百姓也有人生体认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世界宗教家、哲学家们仍因观念分歧而不停争论,人们仍会在困惑中继续选择。 B . 文章倡导人们应当遵循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这样才能走一条沐浴人性光辉的路。 C . 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不能信赖名人,搬弄经典,不然终究是替人数宝。 D . 文章阐释了选择虽然艰难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时期对一生健康至关重要。许多家长认为运动影响学习、耽误时间,却没有意识到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习的黄金期,更是体质养成的关键期。家长的不正确认识,造成很多孩子在本该生龙活虎的年纪成了快走几步都要喘的小胖墩,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猎物”。

事实上,为推动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近年来各地推出了不少政策措施。例如,江西省明确2019年中考体育科目分值增加至55 分,2020年增加至60分;云南等多地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国外的经验做法同样值得借鉴。美国政府通过奖励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有效改善了这一群体由于身体活动减少导致的健康问题;加拿大对青少年子女开展适当运动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等。

    (摘编自《近视、肥胖、耐力差,好日子为何没换来青少年好体质?》,半月谈网2019年4月8日)

    材料二:

短短一年时间,已经有10万多名青少年成为全国小篮球联赛的参与者,这一新兴青少年联赛颇受欢迎。但与很多人关心的如何从中选拔优秀运动员的想法不同,篮协主席姚明呼吁做大基数、降低门槛、避免筛选,这些思路显然更有助于中国篮球的长远发展。诚然,一个国家篮球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要靠竞赛成绩来体现。但向更深层次溯源,竞赛成绩只能从强大的群众基础中来。

其实不只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体育水平提升,都建立在群众体育发达,尤其是青少年体育活跃的基础之上。搞好青少年体育的关键,在于搞好学校体育。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通过课程、场地、教练人员等软硬件的配备,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对运动产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体育项目,要完善不同层级的校园体育联赛。体育的魅力就蕴藏在比赛之中,通过竞争磨炼技能、锻炼精神,这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摘编自《发展青少年体育,重在普及》,广州日报大洋网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目前,各地中考招生时,体育考试分数占比越来越大。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体育教育就开始被文化课挤压,学生体质开始下降。针对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体育教育加码措施。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的“第十节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

    事实上,劳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体魄,锻炼其意志品质。“可以通过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开设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还表示,可以倡导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对家长的引导,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

(摘编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近视眼、肥胖等成为青少年常见疾病》,上海教育新闻网2019年月9日)

    材料四:

    正在热播的青少年运动竞技节目《运动不一样3》,以全新升级的内容和形式,将竞技体育和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引导青少年参与到全民运动中来,成为收视热点和网络热门话题。

    《运动不一样3》设有“应战吧冠军”“超能标杆赛”“三方抢位赛”“终极对决”四个环节,前两个侧重向运动名将请教,后两个则侧重于团队竞技的配合。其中,又以“应战吧冠军”最吸引人眼球。在这个环节中,青少年选手将挑战体操、蹦床、击剑、羽毛球、田径等多路世界冠军。邢傲伟、史冬鹏、郑洁、郭跃等体育名将,不仅会做出“榜样展示”,传授体育运动专业知识,还将按规则增加“冠军难度”应对孩子们的挑战。比如史冬鹏要在“泡沫障眼法”下跨栏;邢傲伟要挑战1.8米的“最强跳马”,并必须落点在一个半米见方的区域内。

    除了向冠军请教、挑战冠军,节目还结合青少年的力量和技能,设定了考验策略制订、团结协作和智力分析等的趣味挑战。如与时间赛跑的“穿越大风车”考验敏捷度和反应力,“算数插旗”考察计算能力、集中力与爆发力……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运动的积板性,更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了不畏挫折,团结合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

(摘编自《青少年体育节目可以更有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少年时期不重视参与体育活动,不培养好的体质,会直接导致成年后患上“三高”和心血管疾病。 B . 青少年联赛不应只立足于选拔优秀运动员,通过比赛发掘体育魅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样意义重大。 C . 竞技体育的竞赛成绩固然重要,但要提升其水平,发达的群众体育,尤其是活跃的青少年体育必不可少。 D . 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方式很多,并不一定只能通过体育课或体育比赛,参与劳动也是进行锻炼的一种方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少年的体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过多文化课占用了体育运动时间,还有家长对青少年体质问题关注不够。 B . 中国增加体育科目分值、美国和加拿大的奖励和优惠政策,表明国内外都在努力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C . 《运动不一样3》传达体育运动专业知识,又结合青少年的力量和技能设定游戏,体现了其专业与科学的特点。 D . 将竞技体育与游戏相结合,邀请冠军参与,增加挑战的趣味性,这些都可以成为青少年运动竞技节目的亮点。
  3. (3) 结合材料思考,怎样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竹

杨海燕

    林馨突然有种冲动,她要学画。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嫌牡丹太复杂,荷叶不够清爽,兰花又太单薄,当她看到郑板桥的竹子时,目光顿时定住了,清秀俊逸、风姿绰约,正是她喜欢的风格。竿直叶清,看着不复杂,林馨决定先从画竹入手。

    看着容易,下笔却难。林馨挥笔一画,画的不是竹竿,而是粗陋的树枝了,再画叶子,不是糊成了一团墨,就是轻飘飘的,没有竹叶的生气。

    林馨不气馁,每天晚上坚持画两小时。慢慢地,树枝里有竹竿的影子了,叶子也有风动的感觉了。

    再后来,什竿挺而韧了,竹叶也婀娜多姿了。

    林馨每天挑选一张最好的墨竹作品发到朋友圈里,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朋友圈里点赞的人越来越多,留言也由最初的鼓励变成夸奖。

    一日,朋友圈有人留言:馨,我要一幅挂在我新家的书房里,肯定清雅得很。

    林馨顿时热泪盈眶,在自己平淡的人生中,没有比画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让人高兴的事了。

    林馨一天天画下去,要画的朋友也一天天多起来。

    一天,闺密云霞带着一个陌生人来林馨家。陌生人有些拘束地把一提篮大闸蟹放到茶几上,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林老师好!我在云霞姐家看见您的画,我很喜欢,就央她来求您的画了。”云霞快言快语接道:“他是我表弟,非要买你的画,我说你是我的老闺密了,不要钱的,这不,他就买了大闸蟹来。”

    “你是我们心中的画家了。”云霞浅笑盈盈。

    画家?这是林馨从没想过的一个身份。

    能成为画家吗?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呢?

    再提笔时,林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

    她努力想画得更好一些,最好能画出郑板桥的神韵。

    可是,提笔的手却有些抖,画出的墨竹暗涩、俗不可耐,不要说是进步了,就连原来的水平也达不到了。

    林馨连揉了几张宣纸,最终没能画出一幅画来。

    这是怎么了?林馨烦躁不安,她掷笔自问,画没进步,反倒连绘画的乐趣也丢得一干二净了。

    一连数日,林馨不再绘画,恹恹地,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天,云霞打来电话:“馨,是不是病了?咋几天不发朋友圈了,朋友们都想欣赏你的竹子呢。”

    “我不画了 ,我的画没有价值,我也找不到我的价值。”林馨沮丧地回答。

    “馨,你想太多啦!能画出名堂来固然好,画不出名堂来,只要每天画得开心就好,再说,你的画给朋友们带来快乐,不也是挺好的嘛!”电话那头,闺密的声音像黄鹂一样清脆,顿时驱散了林馨心头的雾霾,人立时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我咋迷失了画画的初衷呢?放下电话的林馨暗暗责怪自己。她又习惯性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一缕清辉洒在身上,温和得似母亲的手轻抚着她,一股暖流悄然荡漾在她心间。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学画选择从画竹入手,是因为她喜欢竹具有的清秀俊逸的品格。 B . 林馨学画的初衷就是喜欢,她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是想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C . 文中的次要人物“云霞”对于主要人物林馨的刻画以及小说所反映的主题都有着积极作用。 D .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技法,既有正面的细节描写,也有环境等的侧面衬托。
  2. (2) 请简要分析“云霞买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3. (3) 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必大字子充。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 , 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久之,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权兵部侍郎。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祐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乞归,弗许。除参知政事,上曰:“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必大曰:“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当然。陛下虚心无我,大臣乃欲自是乎?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上深然之。久旱,手诏求言。宰相谓此诏一下,州郡皆乞振济,何以应之,约必大同奏。必大曰:“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上诸军升差籍,时点召一二察能否,主帅悚激,无敢容私。创诸军点试法。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选自《宋史·周必大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B .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C .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D .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学宏词科”也作“博学鸿词科”。“博学宏词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B . “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 “经筵”是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 . “权”指暂时代理官职,与“摄"“假”“署”“行”“转”意思一样,文中指周必大暂代给事中这一职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必大受母教诲,学业有成。年少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娘家抚养,母亲亲自教授他学业,他在绍兴二十年时考中进士。 B . 周必大为官刚正,不避权贵。皇上问他治政好坏时,周必大一一陈述,连皇上都赞赏他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 C . 周必大治政有方,重视人才。他的建议多得到皇上的肯定,任参知政事期间,还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D . 周必大考察将帅,严格有法。对各位统帅呈上的升迁名单,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并考察其才能,统帅们不敢徇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②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5. (5)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所失亡多          判决       四不张           纲纪 遍宾客                   赞扬       民洛汭           慰问 B . 将顺其美,救其恶      扶持       三人马步行       没有 五霸之                   功绩       汝等出入从       交往 C . 赏群臣及当者各有差    治罪       而公子亲数之     问候 知之为取                 给予       乐天顿首           磕头 D . 枉车骑之              拜访       其意不           满足 古人与               探究       直多闻           原谅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 , 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徳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②伊岸:伊水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 B . 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远及近,而且化动为静。 C . 颈联诗人由眼前清廓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己。 D . 本诗描写了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即景抒怀,所抒之情与前面的描写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 (2) 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将进酒》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 (2) 《李凭箜篌引》中“”两句,用大胆超奇的想象,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3. (3) 《菩萨蛮(小山重叠)》中“”两句,用反衬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的形象。
8.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班会上班长的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风”,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可以说是金玉良言,从不同方面为班级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班长,我从内心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班风的好坏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此我谆谆告诫大家一定要携起手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9. 语言表达
学校阅读节,在《呐喊》作品交流的环节中,李倩向同学们介绍了《故乡》,接下来将由陈华介绍《孔乙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要求:①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②100字左右。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也有人说:我们应该忘记过去,迎接未来,开启崭新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会有这样的思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会有这样的思考,在很多领域都会有这样的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