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卷

广西柳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马鞍山是柳州市内最高的一座山,她(    )立在城市 中央,当你站在山顶(    )望繁华的柳州城,就会发现柳江犹如一条蜿蜒的蛟龙在城市里穿行。坐船游柳江,只见两岸河堤上,绚丽多彩的花朵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歌màn(    )舞;滨江路绿化带上,杨柳婆娑,柔软的枝条垂在明镜似的河面上;江面上的游船,不经意地划开丝绸般的江面,江水汩汨,荡起点点涟漪;彩灯相映,看得人目xuàn(    )神迷。

A . zhù  liào  慢  眩 B . chù  tiào  曼  眩 C . chu  liào  慢 炫 D . zhù  tiào  曼  炫
2.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栋梁! B . 此时,悠扬动听的音乐声戛然而止 , 听众们却还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C . 经过全校师生不知所措的努力,我校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顺利举办,圆满落幕。 D . 她回忆刚进人希望中学的情景,许多珍贵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
3.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螺蛳粉产业学院一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 B . 每逢节假日,人们就汇集在鱼峰山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举行丰富多彩的歌圩活动。 C . 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D . 公园街道党工委组织党员干部在柳州历史陈列馆开展“感党恩,追寻红色足迹”。
4. 单选题
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列顺序,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 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城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④①②
5. 单选题
九年级某班召开名著阅读分享会,同学们畅谈阅读分享收获。下列分享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小红说:“《傅雷家书》充分体现出傅雷夫妇的教育思想,他们呕心沥血培养出了两个孩子: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和英语特级教师傅敏。” B . 小丽说:“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的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他非常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给儿子的建议涉及到正确理财、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方面。” C . 小飞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对朋友非常仗义,因为救朱赫来而入狱,在狱中经受考验,却从不透露朱赫来的行踪。” D . 小明说:“保尔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米在冬妮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城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1) 下列关于“物候”的说法,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 .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中就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物候知识。 C . 物候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

    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D . 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古今差异是影响英国物候现象来临的最大因素。 B . 纬度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纬度的差别而不同。 C . 沿海地区的春天来得比内陆要迟,是因为在同纬度的情况下,近海的地方冬天比内陆温和,春天比内陆寒冷。 D . 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都是越往高处越迟。
  3. (3) 下列对节选内容和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条理清晰。 B . 第①-③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再以具体现象为例,由表及里地进行说明。 C . 第⑦段中“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是指“特定"的意思,只有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较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第⑦段中“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7. 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虽有佳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不知其也(旨:主旨) B . 然后能自也(反:反思) C . 君子之学必问(好:喜爱) D . 问,其奚决焉(舍:舍弃)
  2.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B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C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D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 (3) 下列对[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C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的困难,然后才能发奋图强。 D . 《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论述时先以“嘉肴”引出“至道",论述了“教学相长",强调学生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至道”。 B . [乙]文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C . [甲]文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句式整齐,且能增强表意效果。[乙]文论述层层推进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 两文都是围绕学习论述的,[甲]文认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过程。[乙]文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5. (5) 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首联的①”“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诗歌的意境。
    ②“”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
  2. (2) 人们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你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得出来?请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
9. 默写
按原文默写(第①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①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内容1分,书写1分)

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河之洲。《诗经.周南》)

 ,白露为霜。(《诗经.秦风》)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⑤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⑨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⑩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艾草香

丁立梅

①对艾草,是老相识了。

②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漫山遍野,自精白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概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们都知道,它们在呢,就在那片沟渠里,枕着风,傍着水,枝繁叶茂,不离不舍。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

③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当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

④所以,它独特,在传统的民俗里,万古长存。早在诗经年代,就有了“彼采艾兮”的吟唱。说是唱爱情呢,我却觉得是唱它。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

⑤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得像一棵艾草学习。

⑥可能是小时的记忆作怪,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艾草只在水边生长,——这是我的孤陋了。福建有文友说,他们家乡的山上,漫山遍野,都长着艾草。人们也食它,三月里,艾草正鲜嫩,采了它,拌上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作馅,蒸熟,即成艾糍粑。咬上一口,香软甘甜,鲜美无比。这吃法让我惊异,有尝试的欲望。想着,等来年吧,等三月天,一定去采了艾草回来吃。

⑦小区里,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却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

⑧陈爹笑了,眼光缓缓地落在它上面,说,是啊,是艾草啊。

⑨种这个做什么呢?又不漂亮,问的人显然有些好奇了。

⑩陈爹不急着作答,他弯腰,眯着眼睛笑,伸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那些艾草。他说:“ 别看它小,它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

⑪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

⑫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分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给你们插插。

⑬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离开了乡村,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草。

(文章有删改)

  1. (1) 在作者笔下,艾草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2. (2)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加点词语进行品析。

    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如果把“荡着”换成“都是”

    好不好,为什么?)

  3. (3) 陈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写艾草为何要写到陈爹?
  4. (4) 文章的标题“艾草香”有什么含义?
  5. (5) 《艾草香》结尾第①段中,作者感受到“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有削减”;而《社戏》的结尾,迅哥儿在离开故乡后,却发出“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感慨。分析两处结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