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天地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榆树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那时,他隔一两天就从楼上下来,到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一下“欣欣然的生活气息”。汪曾祺说:“现在菜地、菜农和房子都没有了,成了方庄小区,高楼林立。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全书共33篇文章,写他的旧事今况、旅行见闻、乡土民俗、花鸟虫鱼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的事。同时精选多幅彩图:有手稿,有书法,还有罕见书房作画原照等,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汪曾祺的散文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这些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从自况“七十书怀”到“天山行色”,再到“故乡的食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如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脉脉温情的打量,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1. (1) 下列关于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比如用一个大萝卜,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也颇悦目。 B . 《榆树村杂记》专门谈饮食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介绍非常详尽。 C . 汪曾祺精于厨艺,在家烧菜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他做的煮干丝,备受聂华苓青睐,以至于她“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D . 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汪曾祺在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通过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来安抚疲惫的心灵,特别能打动人心。 B . 汪曾祺在创作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经常到榆树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欣欣然的生活气息”。 C . 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他将散文集命名为《榆树村杂记》就是为了纪念那段日子。 D . 汪曾祺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文33篇,以冲淡、节制的叙述让读者有机会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 B . 汪曾祺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C . 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可见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也欣赏他的生活态度。 D . 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让真与美、日常生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19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寒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 . 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 . 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 . 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 . 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 . 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E . 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阵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 (3) 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哥,你别慌,我不要钱。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 . “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 . 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 . 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2. (2) 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3. (3) 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 , 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 , 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 , 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 .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 .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 .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B . 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C . “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D . “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B . 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C . 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D . 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②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6.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 (1) 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以“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B . 颈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C . 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筝声中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D .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E . 诗中重点写“声”,既直接摩拟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种写法与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的艺术是相通的。
  2. (2) 本诗首联点明“悲怨”,以下三联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7.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诗是:“”。

  2. (2) 荀子《劝学》中用“”说明即便是走路,没有一步半步的积累也走不远,这是为了证明积累的重要性。

  3. (3) 在《登高》中,杜甫以“ , 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苦闷与惆怅。

8. 单选题
下列各句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②导师告诫他: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重观察,不放过细枝末节 , 才能有所收获。

③人类没有理由自鸣得意 , 从而以物质世界的主人自居,企图从根本上改造这个世界,重新安排它的秩序。

④他还记得当时将军那一对透着凶光的淡淡的眼睛先是愣愣地对他瞅半晌,而后忽然向他丢了个高深莫测的眼色。

⑤在班会课上,同学们对新班规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莫衷一是 , 达成共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⑤
9.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著名导演英达持美国绿卡,这意味着他在世界各地的收入都需要向美国国税局报税纳税,他不愿意这么做,而是用了道听途说的“烂招”,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B . 心理医生对他说:“要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你能否换一种眼光看待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的思想应该更乐观一些。” C . 如果美韩两国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不改弦更张,势必一定给半岛及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博弈。 D . 推进大众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对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新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0. 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唯书有华,秀于百年。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①________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②      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之作,③       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④     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⑤      , 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从容雅致的阅读,如今⑥      渐行渐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A

甚至

/

而且

但是

B

/

尤其

犹如

然而

C

常常

好像

/

反而

D

特别

一旦

可是

/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