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联合体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联合体2019-2020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憔悴(qiáo cuì)  决(júe)别 B . 祁(qí)祷       咄咄(duō duō)逼人 C . 徘徊(pái huí)   菡萏(hàn dàn) D . 匿(nì)笑       攲(qī)斜
2. 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B .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C .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D .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3.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谦辞和敬辞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信附上我近日大作,请您雅正。 B . 鄙人今天能来到您的寒舍,真是三生有幸。 C . 贤弟啊,愚兄想听听你的高见。 D . 感谢您把这本书借给我,现原书奉送给您。
4. 单选题
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秋天的怀念》——散文——史铁生——当代作家 B . 《散步》——散文——莫怀戚——当代作家 C . 《济南的冬天》——小说——老舍——文学家 D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鲁迅——文学家
5.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 (1) 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2. (2)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3. (3) 水何澹澹,。《观沧海》
  4. (4) 海日生残夜,。《次北固山下》
  5. (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
6. 诗歌鉴赏
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1) 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 (2)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上文选自《》,其编者是南朝的(人名)。
  2.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3)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门外戏”一词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衬托出他虽年幼却聪慧识礼的形象。 B . “尊君在不?”语气直接,表现出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迟到失信的错误。 C . “下车引之”是友人惭愧的表现,他无言以对的狼狈衬托了元方的形象。 D . “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聪明智慧、善于言辞又知书识礼的人物形象。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篡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 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

  1. (1) 解释文中的加下划线词

    温来

    ②欲使温

  2. (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 B . 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 C . 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 D . 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
  3. (3) 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题目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们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 (1) 第④段描写的对象是,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 (2) 第⑥段中“委屈”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3. (3) 第⑦段中母亲“变了主意”的原因是
  4. (4) 阅读第⑧段中的划线句,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母亲的“瘦”和“不算重”,又强调儿子的“幼小”和“轻”?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 , 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重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我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些前拱后倾。背部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褶皱。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 (1) 第①段中划线句,说“扁担好像钢板”的表达效果是
  2. (2) 文中第①②④段有三处加点的“我能行”,请你默读体会,写出这三处分别表现了说话人物怎样的情感。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④段:

  3. (3) 细读第④段中的划线句,这段对于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其作用是
  4. (4) 以下对于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记叙“我”三次与父亲一起抬担子的情境,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B . 文章按照“我”的成长历程来安排三个场景,主要表现 “我”有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C . 文章多次写 “我”抬担子的疼痛,从侧面反映父亲承担家庭重担的艰难和不容易。 D . 文章结尾 “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既写父亲带着“我”抬担子,也写父亲教会“我”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