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中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热    瘦/声匿迹 B . 逗/原    赘/伤痕 C . 学/阔    衰/怒不可 D . 立/蓄    挡/坦荡如
2. 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慷慨    殚精竭虑    诀择    顿开茅塞 B . 丰饶    翻来覆去    惆怅    长途跋涉 C . 篷勃    惟妙惟肖    侥幸    不屑置辩 D . 闲暇    名符其实    诓骗    吹毛求疵
3.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干部们努力帮助贫困户解决难题,从不拈轻怕重 B . 春天,临江大道的洋紫荆盛放,树下摩肩接踵的车辆和市民仿佛掩映在花海中。 C . 对于跨国集团玷污抹黑新疆棉花事件,网友们高谈阔论 , 纷纷表达愤慨之情。 D . 吃惯了口味较重的餐馆菜肴,再去品尝清淡的家常便饭,往往会让人味同嚼蜡
4. 综合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牛年大年初一晚,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首播。A.节目选择《尚书》作为开篇,是因为《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称。B.《尚书》构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体系,成为最早被推行到西方的典籍之一。节目中撤贝宁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在节目的另一空间内,主持人和三位专家学者对《尚书》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收视体验。C.观众与其说是在看一期节目,不如说是在专家学者的陪伴下,看了一出酣畅淋漓的“电视戏剧”。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部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D.这些丰富又珍贵的典籍对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

  1. (1) 上面语段划线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小方想写一副对联赠给节目组。请根据对联常识,选择下面的短语组成下联。

    传承  璀璨文明  保护  中华  文化遗产  神州

    上联:解读华夏优秀经典

    下联:

  3. (3) 下面是今年央视综艺节目收视统计表,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40字)

    节目名称

    类型

    收视率

    观众构成

    《典籍里的中国》

    文化类

    0.854

    以15~34岁中青年观众为主

    《中国诗词大会》

    文化类

    1.269

    以4~14岁和25~44岁观众为主

    《国家宝藏》

    文博探索类

    0.203

    65岁及以上老年观众占比最高

5. 默写
古诗文默写
  1. (1)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③亭亭山上松,!(刘桢《赠从弟(其二)》)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2. (2)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腹有诗书,人生旷达。苏轼听雨打林叶,从容高歌:“”(《定风波》);刘禹锡观鹤凌长空,豪情满怀:“”(《秋词(其一)》)。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一鼓气          其中往来种 B . 革非不坚利也    甲已足 C . 又何焉          飞漱其 D . 战            投
  2. (2) 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3.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曹刿善于把握战机,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指挥军击鼓三次出兵,取得胜利。 B . 甲文中鲁庄公指挥作战,“鼓之”“驰之”可见他当机立断,“问其故”可见他谦虚。 C . 乙文中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君主多愿帮助他人,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都归顺。 D . 曹刿和孟子重视“民从”“人和”,都认为民心所向才是战争胜利、治理国家的根本。
7.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曰:“朕思养人之 , 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 , 安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注释】①廪(lǐn)府:廪,米仓;府,储藏财物的地方。②馀:余。③取庸:雇佣工。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朕思养人之

    ②安以周一国之饥寒

  2. (2) 来济为皇上陈述的“养人之道”是什么?
8.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 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2.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面48小时,“嫦娥五号”都做了些啥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成功落月,在之后的48小时内完成一系列工作,携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

“挖土”

“嫦娥五号”的任务是采集约两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探测器要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科研人员为“嫦娥五号”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钻取是通过空心钻杆的取芯机构、钻到月球表面两米以下深处,得到深层样品的层理信息;表取是采用机械臂末端固定铲挖型釆样器,进行表层和次表层月壤釆集。这两种方式互为备份。不仅可以提高采样的成功率和可靠性,还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样品种类,为后续科学家研究月壤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资料。

“打包”

月面是极高真空的环境,地球表面则包裹着大气层,当中有气体成分,还漂浮看各种固体颗粒。如果月球样品接触到大气中的这些物质、就会被污染,导致其科研价值大打折扣,为了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样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打包”,并且保证样品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不受污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研制出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

封装过程采取“双管单袋”的钻进取芯方案。钻取到的月球样品,进入取芯菅后,取芯软袋拉绳随之上提,样品就被自动装进软袋里。软袋缠绕封装后,再放入初级封装装置内,同时,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釆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重要依据。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自动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升旗”

点火起飞前,“嫦娥五号”探测器还在月球上进行了一场神圣的“升旗仪式”,这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

月球环境不同于地球,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上使用。研制团队花费一年多时间进行选材,最后釆用某新型复合材料制造出一面薄薄的国旗。这面国旗重量只有1公斤,却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在正负150摄氏度的温差下仍能“保持本色”。

“起飞”

顺利完成月球样品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在地球起飞有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点火起飞位置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也是一遍遍计算好的。但月面起飞既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点,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发射塔架,托举着“嫦娥五姑娘”回家。上升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而且起飞时它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为确保上升器能够顺利起飞上升,“嫦娥”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并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保证任务,为“嫦娥五号”胜利回家保驾护航。

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满载而归”的“嫦娀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选自中国新闻社,有删改)

(链接一)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一共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月壤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渡带,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研究月壤,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月壤还含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气体、钛铁矿等,对月壤的精细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为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月球资源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运输费用十分昂贵,月壤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大降低经费投入。

(节选自新浪科技,有删改)

(链接二)

中国探月工程时间线回顾

2004年3月1日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奔月,传回了首张月球表面图

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嫦娥三号”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创造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纪录

2018年5月21日

“鹊桥号”出发,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至今仍在工作

2020年11月17日

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是航天强囯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已经圆满收官,之后必然要进行登月和月球驻留工作研究。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要再接再厉,推进我国航天事业乃至多项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网络,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完成“挖土”“打包”“升旗”等工作,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B . “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为研究月球和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以及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 C . “嫦娥三号”“玉兔一号”和“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分别成功软着陆月球及其背面,它们至今仍然在工作着。 D . 从“嫦娥一号”奔月到“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成功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已圆满收官。
  2.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提高月面采样的成功率、可靠性和丰富性,科研人员设计了两种模式,采用表钻结合,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方式“挖土”。 B .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起飞是高难度科目,着陆器充当发射塔架,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 C . 研究利用“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资源生产建筑材料、铺设路面、生产氧气和水等,对于人类长期在月球上居住很有必要。 D . 中国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先后完成了探月、登月和驻月研究工作,为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
  3. (3) 有人评价:“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请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依据,分点概括。
  4. (4)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探月精神对你的启发。
10.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

贾平凹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家读《西游记》,门就被咚咚敲响。

咚,咚,门还在敲,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哐的一下,用脚踢了。

我有些愤怒,一把将门拉开,门口站着的却是刘书祯。

我说:是你呀,几时进城的,书祯?

“你不要叫我书祯,我现在改名高兴了,你得叫我刘高兴!我已经在城市生活啦!”

这就是刘高兴。

如果读了《秦腔》,而且还记得的话,其中的书正就是以他为原型的。我们一块长大。“文革”中我和书祯一起从初中辍学回乡务了农,后来他去当兵,我上了大学。再后来我是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父母,他已经在乡政府做起饭,但人家嫌他不卫生,又常常将剩菜剩饭送回家喂猪,就辞退了他。

再再后来,我写我的书,他做过泥水匠,吊过挂面,磨过豆腐,也在三六九日的集市上摆过油条摊子。他几乎什么都干过了,什么都没干出个名堂,日子过得狼狈,村里许多人都在笑话他。

我一回去,他逮住消息了,天晴下雨或黑漆半夜,肯定要跑来看我。我们便嘻嘻哈哈谈说几个小时,不累不困,直到我母亲做过饭一块吃了,他嘴里叼着纸烟,耳朵上再别上一根,才走了。

我喜欢和他说话,他说话有细节。

那天,我们谈论就尽是有关拾破烂的事,而且,他拾破烂的经历似乎成了他考察了解城市和来城市打工的过程。

他见我惊讶的神色,越发得意洋洋,盘脚搭手坐在沙发上,一边口水淋漓地吸纸烟,一边慢条斯理地说。

从他的口里,我才知道我们贾姓族里其实有很多晚辈都在城里打工,但他们从来没有和我联系过。或许是我长年不回去和他们隔远了,或许是他们都混得不好,觉得羞愧不愿见到我。

我也曾想,即使他们来找我,我虽有文名但无官无权无钱的又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刘高兴之所以来找我,他不想求我什么,他也知道我的处境和性情,又因为年龄相近,他需要说话,我需要倾听。

他的衣着和容貌明显地和所有宾客不一样,就像苹果筐里突然有了一个土豆。但这个土豆是欢乐的,他的大嗓门和类似于周星驰式的笑使大家不习惯。

他会说许多乡下的和在城里拾破烂中的奇闻逸事,他说得绘声绘色,等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却一脸严肃地说一句很雅的古句。

于是那些教授都感慨了,说:刘高兴,你形象思维好啊,比老贾还好!

他说:我在学校的功课是比平凹好,可一样是瓷砖,命运把他那块瓷砖贴到了灶台上,我这块瓷砖贴到了厕所!然后又是嘎嘎大笑,擦了一下鼻涕,说:我是闰土!我赶紧制止他,说你胡比喻,我可不敢是鲁迅。他说:你是不是鲁迅我不管,但我是闰土!

他不是闰土,他是现在的刘高兴。

现在的刘高兴使我萌生了写作的欲望。我想,刘高兴和他那个拾破烂的群体,对于我和更多的人来说,是别样的生活,别样的人生。

他是拾破烂人中的另类,而他也正是拾破烂人中的典型,他之所以是现在的他,他越是活得沉重,也就越懂得轻松,越是活得苦难,他才越要享受着快乐。

他是泥塘里长出来的一枝莲!

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这就是刘高兴。

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动辄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几百万,到处张扬着豪华。

我掂量过自己,我可能不是射日的后羿,不是舞干戚的刑天,但我也绝不是为了迎合和消费去舞笔弄墨。

我要写刘高兴和与刘高兴一样的乡下进城群体,他们有他们的命运,这个时代又赋予他们如何的命运感,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觉得我就满足了。

我总想,如果我不是1972年以工农兵上大学那个偶然的机会进了城,我肯定也是农民,到了五十多岁,也肯定来拾垃圾,那又会是怎么个形状呢?

这样的情绪,使我为这些离开了土地的人在城市里的贫困、卑微、寂寞和受到的种种歧视而痛心着哀叹着,一种压抑的东西始终在左右我的笔。

我常常是把一章写好了又撕去,撕去了再写,写了再撕,想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打工的这么一个阶层呢?他们能为城市接纳融合吗?进城打工真的就能使农民富裕吗?没有了劳动力的农村又如何建设呢?

我继续去那些拾破烂人租住的村巷,每每到城南了,就要拐过去看看,而在大街上碰上拾破烂的人,也就停下来拉呱几句,或者目视着很久。

差不多又过去了一年,我所接触和认识的那些拾破烂人,还在拾破烂,状况并无多大改变。

那个供养孩子上大学的,孩子毕业了,但他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已不能再拾破烂,又回到老家去。其中有一个攒了钱,与人合伙在县城办了个超市,还在老家新盖了一院房。他几乎是拾破烂人的先进榜样,他的事迹被他们普遍传颂……

(选自《经典散文》,有删改)

  1. (1) 作者为什么说刘高兴“是拾破烂人中的另类,也是拾破烂人中的典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 (2)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他不是闰土,他是现在的刘高兴。

  3. (3)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的衣着和容貌明显地和所有宾客不一样,就像苹果筐里突然有了一个土豆。

  4. (4) 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作者面对刘高兴及乡下进城群体的思考

    情感态度

    即使他们来找我,我虽有文名但无官无权无钱的又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呢?

    刘高兴和他那个拾破烂的群体,对于我和更多的人来说,是别样的生活,别样的人生。

    如果不是1972年以工农兵上大学那个偶然的机会进了城,我肯定也是农民,到了五十多岁,也肯定来拾垃圾,那又会是怎么个形状呢?

    理解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打工的这么一个阶层呢?他们能为城市接纳融合吗?进城打工真的就能使农民富裕吗?没有了劳动力的农村又如何建设呢?

  5. (5) 本文标题“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内涵丰富,请写出它的多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