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三次检测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三次检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 . 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 . 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 . 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 . 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 .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 . 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 (3) 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 . 《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 . 《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 (4) 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5. (5)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玄武之地

(熊育群)

这是第六次东北之行了,从哈尔滨直赴黑河。这是另一种地理,阳光涤荡着天空的靛蓝,濯亮大地之绿。如毯的绿铺展着,就像神的魔杖一指,遍野皆绿,随土地起伏的玉米、大豆、花生……成行成排,直到与天边的白云相接。村庄偶尔一现,像是海上孤岛。庄稼划出的直线旋转、扫射、颠倒,一次又一次惊叹,这是什么力量,让绿色如此广阔、铺张,漫天遍野!

难怪说北大荒是个粮仓。北大荒是块新垦地,庄稼生长的历史比起中原的麦地,比起南方的稻田,它还是大荒之野的新客。那些几千年没有停息过耕作的土地,成了小麦与稻谷不可移易的故乡。土地对人类从无辜负,一年一绿,它们就像驯服的牛马,穿行在岁月密密的年轮里,不知疲倦。人类从不担心哪一年地里长不出庄稼。

我感觉着黑土地中的蛮力,它们鼓胀着,正上蹿着,像土地深处的呐喊,像绿色的火焰。青青的绿叶吐纳芬芳,在夏日里四处飞扬。黑河的土地如此静谧,让人觉得云朵也在那里沉默。

正午的太阳慢慢走近了地平线,夕阳的霞光正在天空绽放,远近绿色由鲜绿变得晦暗,一马平川的大地悄悄在变,低山、丘陵、火山、盆地河……这是小兴安岭从靠近到深入的过程。黑河仍执意躲在远处的某个地方,等着与黑夜一起到达的长途跋涉者。

逗留黑河,放下匆匆脚步,细细体察着北方的人文和山水,我幻想着做一个黑河人,整日闲逛无所事事,一日骑着自行车沿黑龙江岸东行;一日去俄罗斯商品街闲逛,买俄罗斯产的伏特加、巧克力;一日去黑河口岸看来来去去的俄罗斯人出境入境;旅俄华侨纪念馆展示了一个特殊的年代,很多政要正是从这里秘密过境:东边的瑷珲古城,保存了魁星阁海关古迹,这里是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的地方,沙俄侵占外兴安岭一百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双城子、闻尔季奥姆、海参崴,还有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瑷珲城付之一炬,惨烈的历史在一座陈列馆汇集;北大荒的开发,人们在荒野里的孤独、拼搏和死亡,寥廓大地使人与世隔绝,瑷珲知青博物馆留下了垦荒者大量图片……

日子一天又一天,我熟悉了江边的秧歌二人转,早晨的叫卖,迷恋挺拔的美人松和白桦树。黑龙江从漠河一路流来,就在我住的宾馆下向东奔去。到了黑河,它仍旋涡不改,流水声依旧。黑河市在它的南岸出现,北岸的城市是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岸都筑起了水泥的堤坝、码头,轮船进入水中。一群群乌鸦黄昏时分从黑河飞过江面,归巢布拉戈维申斯克。它们早晨飞过来,在黑河觅食,晚上再飞回去。乌鸦让画地为牢的人类艳羡不已。

黑龙江是一荒野中的河流,它原始、寂静,亿万年前就这样在大地上自由流淌着,伴着黑暗里的星月,像一条绸带一样在山谷间缓缓抽动。除了偶尔出现的城市,它流经之地人烟稀疏。两岸的萋萋芳草,葱茏树木,在水流带动的江风里摇晃、颤动。如此自然的远离尘嚣的大江大河已经罕见。夜晚枕着水声入眠,万里的山河都在流水声中一路涌来、逝去。一夜又一夜,我似乎与它越来越熟悉。

在设立黑龙江将军衙门之前,黑河归宁古塔管辖。那时,从宁安来这里,仿佛去另一个星球。这样遥远的旅程无法想象。何况一路人迹罕有,不见人烟的环境人与人应是亲近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的身影在林间闪现,他们熟悉小兴安岭的山地,是这里的土著,称为索伦。食肉衣皮、逐水草而居的游猎生活,人们眼里看得到万物之灵,他们崇信萨满。一群自由民,以天地为家,鄂伦春人以树干和桦树皮在荒野搭出了圆锥形的撮罗子。

地僻人稀,觊觎者起了贪念,沙俄侵略这片土地如入无人之境。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人或被杀或被赶。遥远的宁古塔鞭长莫及。于是,黑龙江将军衙门从宁古港分出黑龙江两岸修起了瑷珲城。

清朝对关外实行的封禁政策,因为沙俄入侵而改弦易辙,开始放荒招垦。闯关东的关内人纷纷越过长城,向着东北一路迁徙而来。黑河出现了说山东话的人,小兴安岭的林中汉人的身影闪现。荒凉又辽阔的黑土地被一双双黑眼睛打量眺望,这么肥沃的土地,只要撒上种子,地力就能扶着它往上飞,催它在空中开花、结果。

垦殖的历史拉开了序幕,东北大地与庄稼与农耕文明结缘,中原的庄稼地复现,五大连池平坦的土地上到处是青青庄稼。

离开黑河,离开东北,就像从前一样,我一路南飞,一直飞到南海之滨。这是一个没有冬季,花果四季飘香的地方。重陷忙碌,每一分都如此重要又如此空洞。生活的节奏如霓虹闪烁不容喘息。偶尔回想东北大地,想到南朱雀北玄武,一主火,一主水,黑龙江的水汽就会在鼻尖出现。

(选自熊育群《玄武之地》,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交代我虽然已经是第六次踏上东北之地了,但依然惊叹于这片土地的蛮力,足以彰显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 B . 文中逗留黑河的我幻想着做一个黑河人,或骑行于黑龙江岸,或闲逛于俄罗斯商品街,流露出我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C . 荒凉而辽阔的黑土地因为沙俄的入侵,而得以与庄稼结缘,实现了游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蜕变,拉开了垦殖的历史。 D . 文章结尾说“南朱雀北玄武,一主火,一主水”,既对应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突出南海之滨和东北之地的地域特点。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将北大荒庄稼生长的历史和中原麦地的历史进行对比,意在突出中原悠远而博大的历史和北大荒短暂却神奇的历史。 B . 文中第三段运用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来展现黑土地静谧之中蕴藏着蛮力,既诉诸听觉,又付诸视觉,语言富有感染力。 C . 太阳西斜,霞光绽放,时间推移;平川、低山、丘陵等,地理变换,作者通过时空转换展现了长途跋涉、奔赴黑河的过程。 D . 文章起笔于“我”奔赴黑河,中间写到与黑河相关联的山水和人文,收笔于“我”离开黑河,虚实结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
  3. (3) 文章在以“达斡尔人”为代表的黑河大地上的土著民身上用笔墨,试分析其在表意传情上的作用。
  4. (4) 熊育群说在散文创作中,他一直试图表达的一个命题是“让逝去的历史发声,抚慰我们的伤痛”,请阐述作者这一命题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范待制书(节选)

李觏

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

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 , 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

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 , 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

【注释】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B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C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D . 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 B . 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C . 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 D . 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觏刻苦自励,胸怀大志。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国济民之志,但却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B . 李觏渴望被荐,难以遂愿。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 C . 李觏家境贫寒,力图改变。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奉养老母亲。 D . 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他深深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事分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

    ②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

  5. (5) 文末作者认为现在要招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绘声绘色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叠加,拓开了纵深的景象,还原出山间美妙的乐章。 B . 颔联写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失落,与尾联书写“无人知所去”及“愁倚”松树下形成呼应。 C . 颈联描绘了雾气与翠竹一色、山泉凌空飞泄的奇妙景色,“挂”写泉水从山峰上流出,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D . 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流露出的怅惘之情,徘徊松树之间的行为将惆怅情绪形象地表达而出。
  2. (2) 当下有首网络诗歌写道:“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可我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请赏析此诗中“鹿”的意象的妙处。
5. 默写
完成下列各空。
  1. (1) 姜夔《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2. (2)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翻用“素衣化为缁”典故,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
  3. (3) 李密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 ”。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云在天空中编织着一张网。一缕缕云彩,就是一根根网绳,首尾相连,______,密布天穹。一根根网绳拼接出一个个网眼,无数的网格,透出明亮的蓝。画家创作时讲究“留白”,白云以天空为幕布,是为“留蓝”。这“留蓝”,有些写意,只是点缀,却营造出______的风情。当然,白云是绝对的主角,完全把自己打开了,自由伸展身躯,泼墨一般,洋洋洒洒,______。

这场云,太强势了,不由分说,______。这么个阵势,并不给人以压迫感。“黑云压城城欲摧”,不是的,是“白云洗城城欲新”。所谓“碧空如洗”,天空用什么洗?应该是白云吧,就像居家用白抹布擦桌子,不留一点灰尘。片片云彩友好,自然,舒展,按照美的逻辑,各就各位,又相互照应,形成一片有机的云海。就像人间的一个场合,只要每个人的空间再狭小、拥挤,人再多,都讲文明、懂礼让,就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边无际     崇山峻岭     元气淋漓     遮天蔽日 B . 无穷无尽     层峦叠嶂     元气淋漓     铺天盖地 C . 无边无际     层峦叠嶂     淋漓尽致     遮天蔽日 D . 无穷无尽     崇山峻岭     淋漓尽致     铺天盖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空间再狭小、拥挤,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B . 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C . 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人再多,空间再狭小,也拥挤。 D . 即使人再多,每个人都懂礼让、讲文明,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健康码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个人病毒携带风险的不同等级:绿码为低风险。可以凭码通行,黄码和红码出行就会受阻,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满足要求后即可转变为绿码。那么,①          ?人们在申请健康码的时候会填写一些个人信息,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会不会有人虚报呢?其实,人们自己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是作为参考内容之一,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②      , 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安、移动运营商、社区等。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所以,健康码的功能并不只是检测我们的健康状况,③          。系统会对个人录入信息,以及各种途径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分析结果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B . 根据分析结果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C . 根据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D . 根据风险等级相应地给我们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今年3月1日,习.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②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