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

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联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杯焉则胶                     置:丢下 B . 复道行空,不何虹             霁:下雨 C . 夫人之相 , 俯仰一世           与:帮助 D .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适:女子出嫁
2.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问棘也是已 B .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 .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 . 进退,实为狼狈
3. 单选题
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类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幽壑之潜蛟

③雄州列,俊采

④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食埃土,饮黄泉

⑥素留侯张良

A . ①③⑤ B . ①②⑤ C . ②④⑥ D . ③⑤⑥
4.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使人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②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先秦两汉的散文

③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很快地跑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出去进来

⑤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⑥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丽的姑娘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⑥
5.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齐谐》者,志怪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 秦人不暇自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而刘夙婴疾病                     为仲卿母所遣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网络时代,听书软件、读书软件使传统阅读受到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不断被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读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只有纸质书可以提供。听书犹如灌书,当然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要义听进去,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这样的浅层次阅读,经不起反复咀嚼、消化。只有注重读书的仪式感,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时          , 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读。(          )。读书不可以改变容颜,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抢时间、挤时间阅读,与时间赛跑是唯一的办法。比如,新年          , 我们可以按当年的计划列出书目,只要年末能读完一半,就是初步胜利。三、五年过去,自然与之前的自己有所不同,谈吐、眼界、格局一定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冲击  有章可循  伊始  略胜一筹 B . 冲突  有据可依  开始  更胜一筹 C . 冲突  有章可循  开始  略胜一筹 D . 冲击  有据可依  伊始  更胜一筹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传统阅读,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B . 这种读书软件,难以替代人工程序 C . 这种人工程序,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D . 这种读书软件,是难以替代传统阅读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这折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不断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B .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C . 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D . 这影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不断压缩人们读书时间的问题。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其小说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美;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由于价值观念的问题,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等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它们是较好的“宏大的叙事”。 B . 科幻小说要具备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就是要让所叙之“事”宏大,要使文本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合一。 C . 小说家需要具备文学与科学这两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科幻小说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这两个宏大的特质。 D . 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置是一些科幻小说的基础,只要叙事到位,就能抹去作品中那些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 . 文章层次分明,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观状。 C . 文章有理有据,第一、二自然段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方便读者理解。 D .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用例证和喻证的方法来说明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出现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不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很难体现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 .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的科学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 . 纵使韩松的《地铁》等小说叙事技巧到位,却依旧难以展开宏大叙事,可见价值观念问题对于科幻小说的叙事是有影响的。 D . 刘慈欣的《三体》始终让人觉得难以超越,很大原因是其克服了其他作品在叙事技巧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诸多问题。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引为主簿,稍迁别驾、征西长史,遂显于朝廷。时惟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

    宁康初,以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累迁侍中。太元中,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又迁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以疾去职。俄为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乃称疾不署其事。疏奏,帝大怒,而甚嘉胤。

    隆安初,为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辞疾不拜。加辅国将军、丹阳尹。顷之,迁吏部尚书。元显有过,胤与江绩密言于道子,将奏之,事泄,元显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伤之。   

(节选自《晋书》)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B . 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C . 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D . 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 . 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C . 八坐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D . 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吏部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车胤博学多才,享有美誉。车胤虽家中贫寒,但勤奋不倦,曾以囊萤照明读书,学识广博;年长后辩义识理,知名于世。 B . 车胤异于常人,深得赏识。车胤年幼时就得到善于知人的太守王胡之的肯定,长大后更得荆州刺史桓温的器重,多次升职。 C . 车胤讲求实际,善明事理。朝廷讨论郊庙明堂之事,车胤认为,天下安定后才可以大修明堂辟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D . 车胤为官公正,敢作敢为。在王国宝讨好司马道子一事上,皇上对车胤直言相谏感到愤怒,但又因其忠心耿耿而更加欣赏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

    ②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

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对雪

[唐]许浑

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 , 皓鹤纷纷朝玉京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注释】①素娥:中国神话中掌管冰雪与霜冻之神。②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唐白居易《梦仙》诗有“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的句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人以“对雪”为题的诗很多,从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是写诗人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的所见所感。 B . 首联叙写降雪过程,乌云越过龙山在黑夜直压城池,在一阵淅淅沥沥的雨过后,空中飘起了轻盈的雪花。 C . 颈联实写眼前的景色,山岭背阳的梅花因风吹而四处飘散,充满寒意的树林因雪花飞舞似乎洒满月色。 D . 尾联转而抒情,诗人忽然忆起十年间醉人的剡溪生活,此时此刻真想划着船回到剡溪,可惜天还没有放亮。
  2. (2) 本诗颔联的描写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0.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释】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 .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 .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 (2) 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