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中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切问而近思。(《论语》)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2. (2)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的句子是“。”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想象将士们驰骋沙场,为国奋勇杀敌的句子是“。”

    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用“”来表达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2.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mái的天气、泥泞的道路、沧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炙人口   泥)    阴mái (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 (3) “缠绵的春天”中“缠绵”的意思是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3. 语言表达
(我阅读我分享)

下面是小丽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里,包含着诗人崇高的境界,有了高境界,就会成就大格局,(甲)一个人的格局大了,境界也就大了,再加上努力的话,很难不有所成就

我一直爱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是我最喜欢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仅仅只是喜欢而已。直到有一次我在厦门坐车经过大海时,(乙)正好赶上了夕阳西下的时刻,才苛刻体会了这首诗的意境,不禁在内心为这千古绝唱叫好!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有问题,应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改为“”。

4. 名著导读
《水浒传》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探究任务。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探究发现

大闹五台山

酒令好汉狂

⑤通过对这几个经典片段的探究,发现小说多处写“酒”有如下作用:

杨志

酒误好汉差

武松

景阳冈打虎

浔阳楼吟反诗

酒添好汉愁

5. 综合题
我校开展“走近诗歌”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诵)

小丽在朗诵艾青的《太阳》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1. (1) 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使  河  流  带  着  狂  歌  奔  向  它  去

  2. (2) 朗诵这节诗应采用的语调是(    )。
    A . 舒缓 B . 轻快 C . 激昂 D . 深沉
6. 语言表达
(我阅读我创作)

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我感慨太阳的真诚,始终坚守着最初的约定;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需要我做点什么吗?

李良旭

①父母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我发现,每次回家,两位老人总是讪讪地问道:“需要我们给你做点什么吗?”

②我揶揄地说道:“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能帮我什么忙?”两老没被我逗乐,反而叹了一口气,他们的眼睛里有一种憧憬和向往,又有一种深深的失落。

③我忽然感到,让父母觉得自己不中用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做父母的,总希望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这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一种力量和信心。

④再去看望父母,母亲又讪讪地问道“需要我们给你做点什么吗?”我有些腼腆地说道:“妈,您过去做的鞋垫又柔软又暖和,可现在买的鞋垫穿不了几天就破了,一点也不适用,妈,您还能为我做一双鞋垫吗?”母亲眼睛里顿时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连声说道:“能做!能做!”说完,母亲就开始帮我做鞋垫,母亲一下忙碌起来。

⑤父亲在一旁,看到母亲帮我做鞋垫,眼睛里满是羡慕,甚至还有一丝妒嫉。父亲讪讪地问道:你需要我做点什么吗?”我有些为难地说:“爸,家里的刀已钝了,过去家里的菜刀一直是您磨的,现在您还能磨吗?”爸爸兴奋地说道:“能啊!能啊!我磨的刀,刀口既锋利又好用,记着,下次来把菜刀带来,我帮你磨,保证好用!”父亲边说,还边向我比划着磨刀的动作,惟妙惟肖。

⑥听说我有事需要父母帮忙,家里时萦绕着一种喜庆气氛,屋子里,有了一缕明媚和甜蜜。

⑦从此,每次回家,母亲总是一边做着鞋垫,一边拿出一双双鞋垫,说道:“这双是你的,这双是媳妇的,这双是孙子的,这双是孙媳妇的。”拿着这一双双母亲亲手做的鞋垫,我连忙说道:“妈,您慢慢做,别累了。”母亲含嗔道:“我一点都不累,孩子啊,不知怎地,自从我给你们做鞋垫,这日子每天过得都是那么充实和有趣,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母亲说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⑧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霍、霍”声,声音很有节奏,像一段慷慨激昂的旋律。那是父亲正在磨刀。听得出,父亲磨得很有力,还像我小时候听到父亲的磨刀声。

⑨听着、听着,我的眼睛忽然有些湿润了。我多想就这样一直听到父亲这“霍、霍”磨刀声。这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父亲那有力的心跳;我多想让母亲一直为我们做着鞋垫,那鞋垫,永远流淌着母亲的体温。

⑩如果说这世上的孝有千万种,那么,这种“啃”老,也是一种孝。它“啃”出了亲情、“啃”出了关爱、“啃”出了天长地久的温暖和感动。

  1. (1) 根据提示概括文中“我”与父母的情感变化。

    “我”一一初次请求父母帮忙时:看到父母卖力帮忙时:

    父母——孩子说不需要帮忙时:孩子拜托帮忙时:

  2. (2) 请按要求赏析。

    ①我揶揄地说道:“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能帮我什么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霍、霍”声,声音很有节奏,像一段慷慨激昂的旋律。(从修辞角度赏析)

  3. (3)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生活中,“啃老”是被人们批判的一种社会问题,请你联系生活,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中“啃老”的理解。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不久,在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教本》一书的出版研讨会上,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训字”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从“书”字的结构,会意该字以笔言事的含义;从“王”字三横一竖的笔画构成,把握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人贯通的特质。孩子们在适当的引导下,从造字之理开启学习之旅,原本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汉字乃至语文学习都是一种启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在时间长河中,汉字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字理结构,音形义又因时而变。追本溯源,让今天的孩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同时,需要优秀的启蒙读物,依赖专业的教师指导。

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则是越来越注重夯实文字根基。比如,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指出,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则要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相应地,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课程和各类读物。

(智春丽《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是形音义融合的文化生命体,一笔一画中跃动着中华文化的灵魂。汉字大美,它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笔下倾泻而出,在时光中流转淬炼,夯筑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一词一句一字,无不潜藏着玄妙的文化密码。认真推敲这些字句,就如同推开了一扇扇神奇之门,通往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氤氲着无穷的文化韵味。

汉语在交流和认知的功能之外,也承载着审美功能,字音无疑是这个文化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修改汉字读音,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审慎而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呵护汉字之美。

(辛识平《以敬畏之心呵护汉字之美》,选自2019年2月21日“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语言符号之一,其语惑、节奏、指向,包括音调的高低变化和长短轻重,都代表不同的表达。我们的警句名言、书法挂件,这些精短的文字,以音乐般的节奏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是美,也是文化,它已经成了人们的生命元素和生活个性的展示。要把握汉字的韵律、节奏、指向,没有血脉里的基因,没有数十年的浸润,根本写不出汉语言的味道。

中国历代文人对母语的创新比比皆是,唐诗写乏了出现宋词,宋词写到尽头出现元曲。几千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但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却从未改变,并随时间推移愈发顽强。中国文人独立的个性和品质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深入骨髓,成为基因。“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品质,需付出生命方能得以彰显:即便饿死也不受嗟辱,即便杀头也不折——这是真正的文人品质和独立人格。

(赵伟《坚守母语的尊严》,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1日,有删改)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初中生,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 B . 只要经过数十年的浸润,就可以写出汉语言的味道。 C . 汉语同时兼有交流、认知和审美的功能。 D . 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
  2. (2) ①“汉字大美,它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笔下倾泻而出”,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这句就出自笔下,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号居士。

    ②“临摹名家书法,能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例如(人名)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有着“”之称。

  3. (3) 材料三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4. (4)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如何坚守母语的尊严,呵护和传承汉字之美。
9.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鲍鱼:咸鱼。③肆:店铺。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苟得

    ②所

    ③不

    是以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3. (3)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所欲有甚于者/于忧患 B . 即与化矣/春冬 C . 不闻其臭/不知人之乐 D . 我所欲也/与之化矣
  4. (4) 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仿照(甲)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 (5) 请结合(甲)文谈谈你对“善人”的理解。
10. 写作题
常听有同学说:我很烦恼,因为妈妈总是唠叨;我很孤独,因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很焦虑,因为学习总是让我倍感压力……成长的路上,难免有一些不良心绪。如果你尝试着不断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你就会走出阴郁,心中充满阳光。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自拟题目 ,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