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旗袍——“中国国粹”,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班级开展“走进服饰文化——旗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从流年暗香里走出的旗袍,摇yè□着女人的神韵,丰润着女人的灵魂!

在江南,多么希望逢着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手撑油纸伞,轻盈地走过悠长的雨巷,走在小桥流水的雨帘,站在桥头,清眸流盼凝望一江春水向东流。那pīng□婷,那妖ráo□,定格着水墨江南,诠释着岁月静好。

(读散文诗,了解旗袍)

  1. (1) 根据语境,在上文□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①摇yè

    ②pīng

    ③妖ráo

  2. (2) 上文横线处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丰润:在句中是“丰足滋润”的意思,可以修饰灵魂、生命等词。

    B.清眸流盼:眼睛转动着四处看,形容心有戒备,小心谨慎。

    C.凝望:在句中是指目光凝聚在江水中,注目远望的意思。

    D.诠释:解释说明,文中是指作者对“岁月静好”的理解和感受。

  3. (3) (补全美文歌赞旗袍)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旗袍偏偏有一种魅力去迎合不同年龄的女人。七八岁的小女孩穿上旗袍,调皮中不失可爱,安静却又流露出活泼;十六七的少女着一袭旗袍………;二十多岁的女人再穿上旗袍………;三十多岁的女人换上旗袍,………;四十多岁的女人倘或穿上旗袍;……… , 五六十岁的女人在旗袍的映衬下,………;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女人穿上旗袍,也会韶华虽尽,风韵犹存。在我心里,旗袍不是简单的服装,它更像是一种艺术。

    ①退去了青涩,展现的是干净,典雅,贤淑②成熟中多了知性,高贵中多了稳重

    ③有说不出的妩媚道不尽的风韵④朝气却有些羞涩,热情也有些矜持

    ⑤经过岁月的积淀,满身的成熟,高贵

    A.④⑤②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④②⑤③

    D.②④①③⑤

  4. (4) (欣赏纹饰阐释寓意)旗袍图案往往具有文化寓意。请根据示例,从②④图案中任选一个进行阐释。

    图片_x0020_100001

    (示例)①龙凤纹:龙的威武、雄壮,凤凰的柔美温和,两者相结合,有着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的寓意。

2. 语言表达
200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戊子年鼠票。今年又是鼠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庚子年》生肖鼠邮票。你喜欢哪一张?请说明理由(120字左右)。

图片_x0020_811177666

2008《戊子年》          2020《庚子年》之一“子鼠开天”

3. 默写
古诗文名句填空。

中国古诗文特别注重情感表达。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有”“无”对比,用“”的诗句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用“”的诗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表达自怜之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的句子表现自己的旷达胸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4. 名著导读
艾青擅用色彩渲染意境,请在表格中填写相关诗歌的色彩基调和象征意义

诗歌名

色彩基调

象征义

1

《下雪的早晨》

童年的纯净与美好

2

《维也纳》

灰白

3

《在智利的海岬上》

人格的高尚与友情的永恒

5. 诗歌鉴赏
艾青早年学画,因此他的诗歌具备了绘画美的某些特质。请阅读《手推车》一诗,结合主要意象分析这一特征。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6. 现代文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到老家去看病

潘合良

最近我患了重感冒,挂了几瓶水,打了十几针,仍不大见效。妈妈得知情况后,急忙打电话让我到老家治病。老家能治什么病,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几年,到处奔波,好久没回老家了。跟丈夫交代了一番,便匆匆忙忙往家赶。

一到家,妈妈正在擀面条,她身上穿了件褪了色的毛衣,额头上沁着许多细小的汗珠。妈妈变老了,头发全白了,我一阵心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妈妈今年六十多岁了,岁月的沧桑在她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妈妈看着我,笑着说:“这是你最爱吃的豆面条,过一会儿等水烧开,面条下进去,再放一把苋菜,盛出来后用辣椒酱一调,你吃过后保管病就好了。”

我满不在乎地说:“妈,你又不是医生,能治什么病?”妈妈拍了拍手上的面,直起腰杆得意地说:“傻孩子,你忘了,小时候你起痄腮,脸肿得像馒头,不是我用癞蛤蟆皮给贴好的?”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以前农村小孩多,医疗条件差,每逢人家有病有灾的,大家总是聚在一起想办法。单方治大病,很多病就是这样治好的。”

是的,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妈妈用热毛巾敷敷,嘴里叽里咕噜地祷告祷告,喝一碗姜汤,被子一盖,发发汗,不久就好了。

有一回,我的孩子病了,我就试着用老家那些土办法来给孩子看病。妈妈知道后赶快催我上医院。她焦急地说,从前是没有办法,其实,很多情况下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要是孩子高烧不退,她就守在床边,一宿也不敢合眼。

见我要帮忙做饭,妈妈认真地说:“到田野去转转,农村空气好,对身体有好处。”

从李婶家出来,走过刘老四家的鱼塘,远远就看见八十多岁的郑老爹身上斜挎着那杆铜烟袋在吃力地用锹翻地,清风拂过,他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动。他看见我,冲我直点头,脸上挂满笑容。郑老爹身后的一片大蒜,蒜薹直往上蹿,他家的大黄狗在田里跑来跑去,一条小水牛在田埂上悠闲地吃着草,不住地把尾巴甩过来甩过去。郑老爹当过村支部书记,老伴十年前就去世了,几个孩子在城里上班,二儿子还是一家公司老板,但他守着老家,一刻也闲不住。

我的步子越来越轻,经过小时候放牛的苇地边,几排洋槐树花疯了一样地开,格外惹眼。杨叔叔带着他的孙子板儿在那儿够槐花。风掠过苇地,芦苇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槐花清幽的香气硬往鼻孔里钻。板儿从这个枝头蹿到那个枝头,把大把大把嫩生生的槐花使劲往下撂。杨叔叔一边往筐里拾,一边用毛巾擦着汗。看见我,杨叔叔便要我带点儿槐花到城里去。他笑眯眯地说:“槐花放在热水里汆一下,晒干后放鸡蛋,好吃!要是里面再放点儿虾米,味道就更鲜了。你要是不走,明天我就叫你婶子给你做。”

我心想,现在城里的孩子吃起金针菜蛋汤都觉得没味道,但一看到杨叔叔那股热情劲儿,我还是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要走了。路过自家的菜地,妈妈正在挑粪水浇菜。我的心里酸酸的,一点儿也不觉得味道难闻。妈妈说:“你的病好些了吧,都是在城里闷的。”过了一会儿,妈妈又深情地说:“听说这次人事调整,你有些情绪。其实,人生一世,有些东西想得得不到,有些东西想推又推不掉。庄子上大家小户的,哪家能事事顺心,可日子还不是这么过?你看,河里的芦苇割了一茬又一茬,还是长出芦苇,小草死了一回又一回又生出小草,什么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见我不说话,妈妈又说:“有什么事不能总闷在心里,不要老惦着家里,不要总想着自己,心里有什么,回趟家就好了。”

我的眼里早已贮满泪水,轻声地应了一句:“唉!”

(选自《小故事大道理》,有删改)

  1. (1) 作者笔下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2. (2)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 (3) 妈妈让我“到田野去转转”,之后没有详写我看到的田野风光,反而详写郑老爹翻地和他家庭情况,以及杨叔叔和孙子够槐花、赠槐花的情景,有何用意?
  4. (4) 这篇文章选自《小故事大道理》,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谈谈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什么大道理?
7. 现代文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水体真的可以“自净”吗?

①河流湖泊中的水并不是纯净的,这些自然水体中含有各种成分。在水中生活的鱼虾蟹贝等动物和各种植物的生存,都通过生物链的方式,依赖于水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

②自然水体中所含的物质,主要包括各种动植物遗骸沉积物,岩石或泥土及其分解物,以及随降水而来的空气中的物质等,这些都让水体中含有多种有机物、无机盐。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多的生产或生活污水产生了,大部分也被排入自然水体,其中含有大量化学元素——碳、氮、磷、硫等元素。不过,这些污水,对河流生态系统来说却往往是营养丰富的肥料,在水生生态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③污水排放到水体后首先被稀释和溶解,还有一部分物质被沉淀。水体中的微生物利用水里的氧气进行好氧反应,将污水中的一些有机物拆解成小分子,甚至直接分解成铵根、硝酸根、磷酸根、硫酸根……这些其实就是化肥的有效成分。这些水生微生物首先吸收了其中对自身生长和繁殖有用的营养成分,剩下一些对它们毫无用处的无机物,主要被水中的各种藻类植物所吸收。绿藻、蓝藻等一边争抢“肥料”,一边进行光合作用,快速成长和繁殖,产生了更多的同伴来分享水体中的这些“营养”。随后,成长起来的藻类植物和细菌成了微小的水生生物——水蚤、纤毛虫等的食物,这些微小的水生生物等又被小鱼小虾所捕食。接着,小鱼吃小虾米,大鱼又吃小鱼……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营养金字塔就这样形成了。与此同时,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水也就此被“消化”掉了,这就是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

④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虽然有净化污水的功能,可这种能力还是有限度的,所以,向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排污也不能毫无节制,否则就会因水体无法“处理”这些污水而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还会出现一种富营养化的现象。

⑤自然水体中的好氧细菌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可是自然水体中的氧气并不充足,主要靠水体流动来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每升清洁水中大约可以溶解8毫克的氧气,25升水里溶解的氧气才够得上让人呼吸一次。因此,如果人类肆无忌惮地向自然水体中排污,使好氧菌异常活跃,水中的氧气就消耗得特别快,一旦氧气消耗完,好氧菌就像被“掐住了喉咙”,再也没有办法进行“净水工程”了。

⑥此时,自然水体中的厌氧细菌开始活跃了。厌氧细菌不喜欢氧气,它会将污水中的大量碳、氮、硫等与氢“撮合”成甲烷、氨气和硫化氢等,这些物质大多散发着臭气,因此,原本清净的自然水体开始发臭了。

⑦大量污水带着“营养”排入河流湖泊时,藻类植物由于得到大量营养而无节制疯长,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等蓝藻大量涌出水面,争抢日照,河流湖泊的水体表面就会出现一层黏腻的蓝绿色水华,有时会发出熏人的臭味。人类无节制排污之前,好氧菌和藻类植物之间原本有一种“双赢”关系,好氧菌分解出来的无机盐藻类生长,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好氧菌分解有机物。但当藻类植物过度生长而遍覆水面时,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水体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的过程,而且它们还会在夜间通过大规模的呼吸作用消耗掉自然水体中仅有的一点氧气。

(选自《科普中国—一科学原理一点通》)

  1. (1) 仔细阅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在下面方框内概括填上自然水体完成自净的过程。

    图片_x0020_100002

  2. (2) 阅读短文第④⑤⑦自然段,自然水体既然可以进行净水工程,为什么有的地方的水体还会发臭呢?请概括回答。
  3. (3) 习.平总书记说:“绿水背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是,有的自然水体受到破坏而不能进行自净,请联系文章内容和日常生活,回答我们在保护绿水青山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8.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石之死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 , 日入而举辉 , 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藩,篱笆;②帅,同“率”,率领;③殷钲,敲响金属;④辉,篝火;⑤貙(音chū),一种凶猛野兽。

(乙)沛公乃令韩王成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 , 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泰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中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 , 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韩王成,韩王名成,秦末被拥立为王;②阳翟,和之后的宛、武关、峣(关)等均为古代地名;③良,即张良,秦末汉初谋臣,助刘邦建立汉朝;④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⑤郦食其,刘邦部下,史上著名的说客;⑤啖,用利益引诱人;⑦畔,通“叛”;⑧解,通“懈”。

  1. (1)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此 独 其 将 欲 叛 耳 恐 土 卒 不 从 不 从 必 危 不 如 因 其 解 击 之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老虎的威胁,(甲)文中的主人公若石一开始率领他的家人对老虎日夜防范,使凶残的老虎一无所获而最终死去。 B . (甲)文中的若石能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老虎,却在之后与嫗的较量中被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若石以为老虎死了,世上再也没有威胁自己的动物了。 C . (乙)文叙述,在沛公想乘胜追击秦军时,张良能细致分析当前情形,及时作出战略部署,劝阻沛公的鲁葬决定,从而有利于战事的进展。 D . (乙)文中,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先贿赂了峣关的杂军守将,并说服秦军士兵也一同反叛,叛军就跟沛公一起追到蓝田,最终击败了秦军。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②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4. (4) 若石先胜后败,张良面对强敌取得胜利。请结合内容,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苕溪夜泛

清 汪衡

暮色荒汀洲,扁舟兴可乘。蛙鸣芦港月,犬吠竹篱灯。

远水寒烟合,连山宿雾凝。眠鸥惊忽起,柳岸弄鱼罾

(注释)①汪衡,清钱塘人,嗜读书。②罾(zēng),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1. (1) 颔联以“蛙鸣”和来衬托乡村夜晚的气氛。
  2.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0. 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东晋元帝问才刚几岁的儿子司马绍,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司马绍说,太阳远,因为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的。第二天,元帝为了炫耀儿子的聪明,当着大臣的面又问儿子了这个问题。这次司马绍却说长安远,因为太阳看得见,长安看不到。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不相同,一个是从腿脚“走到”来判断距离,一个是从眼睛“看到”来辨别远近啊。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