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吴宁三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浙江省金华市吴宁三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忧”“乐”情怀的感慨……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2. 填空题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A. jiā  Bjiá)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A. jí Bjǐ ) 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mí散在含着豆麦yùn藻之香的夜气里。

3. 默写
古诗文名句积累,根据要求默写。
  1. (1)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蒹葭》)
  2. (2)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3. (3)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内老有所养、幼有所长,自由安乐的句子是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4) 佁然不动,,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天地有情,生命有节。他们的生命之“节”,在时空浩渺中,亘古永恒。“节”,是情操,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博大胸襟,是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的报国之心,是《大道之行也》中“,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
4. 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 . 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还有“三苏”、王安石、曾巩、范仲淹。 C .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派创始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为“五柳先生”。 D .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
5. 填空题
读文言美文,积累文言词汇。
  1. (1) 有些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的意义并不相同。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鲜美”的意思是新鲜美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无论”的意思是
  2. (2) 有些文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如“志”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中理解为,在“《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理解为
  3. (3) 有些文言词汇的词性会发生变化。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名词,马鞭的意思,在句中则用作动词,意思是;“琴瑟友之”中的“琴瑟”也是这种情况。
  4. (4) 还有的会使用通假字,也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左手倚一衡木”中的“衡”同“横”,“选贤与能”中的“与”也是通假字。
6. 填空题
诗词文化的滥觞里,有天地间的大美,请根据你对下面三部古文学经典的内容和风格的了解,将ABC三则材料,分别填入相应横线上。(填序号)

积累材料: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②  ③

7. 名著导读
仿照下面“名家评论”《傅雷家书》,请你请你结合名著内容也为这部名著写几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60字左右)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法,人才学家从中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文学家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从中探索20世纪至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傅雷家书》,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叶永烈

8. 名著导读
“情节开展以后,这些言行就要不断勾起读者的回忆,从而根据新的线索,即新的因果关系重新加以整理和思考,直到结局为止。”结合这句话,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结尾部分,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在这时候,又想起了郊外海滨公园里的那一幕情景。他反复地问他自己:“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使你自己的生命变得有用,你是否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呢?”

他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我似乎已经尽了一切努力了!”

许多天过去了,正在等待得难以忍受的时候,他那跟他一样激动的母亲突然走进屋子,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那不是信,是由州委会打来的电报。电报纸上只有简单几个字: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又怦怦地跳起来了。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他拿起新的武器,回到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勾起读者回忆

(加点的词句)

①他(保尔)是在的身体状况下创作小说的。

②“滨海公园里的那一幕情景”指的是

③他写的“小说”是指《》。

整理和思考

④结尾部分表现了保尔的 精神,与整部小说中保尔的形象是一致的。

9.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仙堂戏院

林清玄

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好事成双;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奋斗有成终于返回家乡……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果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演,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黯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 (1) 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主要事情或表现

    兴盛期

    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

    恢复期

    蜕变期

    戏院的外貌大变,两个传统被保留

  2. (2)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 , 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妙处?)

  3. (3) 选文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4. (4) 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0. 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人为什么要读书?

《人世间》在央视热播以来,网络上产生了很多热议的话题。其中围绕“人为什么要读书?”有如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    )

一座北方城市的贫民窟“光字片”中,聚集了艰难求生的底层民众。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就住在光字片街道的第一户人家里。周家共有五口人,分别是周志刚夫妇,大儿子周秉义,二女儿周蓉,小儿子周秉昆。

周志刚常年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日复一日的劳作,漂泊在外的孤独,让他的两鬓早早染上了风霜。他不想让三个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常常嘱咐他们好好读书。周秉义和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周秉义从文化厅主任升到了省级干部的位置。周蓉则回到家乡的省重点大学任教,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小儿子周秉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小到大成绩平平,没能考上大学。那时他天真地以为,早点参加工作没什么不好,便去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他受不了工作压力辞职,可等他放下面子去求人安排工作时,又因为学历太低,只能接着当工人,干厂里最脏最累的活儿。他也得不到分房的机会,只能和父母挤在破破烂烂的贫民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曾经偷过的懒,享受的安逸,都会变成你今后在风雨里前行的疲惫,在泥泞中打滚的辛酸。有句话说:“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材料二】(    )

参加工作后,周秉昆吃了很多苦。看到哥哥姐姐在家里藏了一大箱名著书籍,他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几本出来翻看。

读了一些书后,他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终生头脑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识和思想,就连颗黄豆都不如。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书,专注地听哥哥姐姐讨论文学。

一部部经典作品,一个个深刻观点,丰盈了他的内心,让他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周秉昆沉迷于读书时,他的工友们却忙着打牌、聚会,在娱乐中消磨时间。秉昆却从不随波逐流,遇事会坚持自己的主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秉昆奉行爱情至上,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旁人的嘲笑,娶回了带着年幼儿子和瞎眼弟弟的小寡妇郑娟。社会动荡时期,大家为了免受牵连,对不公正的现象都视若无睹。可秉昆坚持维护正义,冒着牢狱之灾的风险,想办法将诗作刊登在了杂志上。有位作家曾说:“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渠道。”

如今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空洞的热闹和喧嚣。不静下心来读书,就会人云亦云,丧失思考的能力。

【材料三】(    )

自从爱上阅读后,周秉昆时不时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次,厂里组织文艺汇演,文采不错的秉昆,和两位好友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他们妙趣横生的表演,获得了工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赏识。

事后被领导看重,他被借调到了报社,变成了握笔杆子的编辑。后来领导提拔他为大众通俗刊物的代编辑部主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掀起了“下岗潮”,当朋友们被迫到工地上搬砖,去大街上找零活时,秉昆根本就不用为工作发愁。

他主编的刊物停办了,领导就安排他做了报社所属饭店的副经理。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同事们又找他一起创办了新杂志,并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读过的书,学会的本领,成了他在风浪中无畏前行的底气。

想起这样一句话:“读书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

浑浑噩噩的人,永远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成就,而是让自己活得更从容。

这世上没有天降的好运,是读过的书换回了筹码,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材料四】(     )

《人世间》中靠读书逆袭的故事,和作者梁晓声的经历如出一辙。他也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上山下乡时期当了一名兵团战士。由于爱读书,爱写作,他被兵团推荐到了复旦大学学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直至晚年,梁晓声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认为:“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遍阅群书,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会化作未来某个时刻的惊喜馈赠。那些融入血液的文字,会带你横渡万丈迷津,奔赴一场花团锦簇的前程。

年轻时选择的安逸,最终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平庸来偿还。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在日积月累下,终会有天壤之别。就像作家余秋雨所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材料来自网络)

  1. (1) 编辑四则材料时,编辑把【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标题弄乱了,把【材料四】的标题删除了。请你根据选段的内容,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选择对应标题的序号,为【材料四】补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材料一】选  【材料二】选  【材料三】选    【补写材料四的标题】

    A.读书,收获抵御风险的底气。

    B.读书,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

    C.读书,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2. (2) 对材料中的四处“引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告诉我们,书读得越多,就能当大官,做大教授,不做普通的工人。 B .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渠道。”告诉我们如果不读书,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都会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和束缚。 C . “读书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说明读书一定能得到现实的回报,而且成就也比别人高。 D .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越早,人生越精彩,年纪大了再去读书,那就平庸了。
  3. (3) 在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学了“应对”。如果你家长说:读啥书,“搬砖”不香吗?请你首先“应对”他,再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反驳他。

    【小贴士】搬砖意思原来是指搬运砖块,在网络用语中引申为某种很辛苦、机械重复、赚钱很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