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填空题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茫茫星空,辽阔而深邃,它以它的神奇(mèi)力,召唤(qī)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chì)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一号”的升空,中国人向茫茫星空(mài)出了坚实的一步。

2. 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 (2) 渡头余落日,。(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 (3) 清新庾开府,。(杜甫《春日忆李白》)
  4. (4) ,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5. (5) 柴门何萧条,。(曹植《梁甫行》)
  6. (6) 翻开书卷,广袤无垠的大漠能触动心弦“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早春的莺歌燕舞能引发遐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黄鹤楼上所见的树木、芳草能勾起对家乡的回想“。”(崔颢《黄鹤楼》)。
  7. (7) 郦道元的《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3. 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引凄异

③晓雾将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⑤东皋暮望

⑥鸢飞天者

4.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北京新华社消息:1990年4月4日,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项发射定于1990年4月7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据了解,这颗卫星是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目前,发射工作进展顺利。这是中国首次承担商用卫星的发射服务。届时,中央电台和四川电视台将联合进行发射现场直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将用英语向国外同步播出。

作者按:就在新华社发布这一消息的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也向世界播放了这一消息;并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有关发射准备工作状况作了现场直播。如此一来,中国的火箭要发射美国的卫星,一时间成了“地球村”一个热门的话题,全世界的目光都盯住了中国,盯住了西昌!于是,1990年3月30日上午,我从北京匆匆登上了飞在都的飞机;当晚10点,又爬上了从成都开往西昌的特快列车,开始了闪电式的采访。

  1. (1) 请根据第一段材料中的内容,拟写恰当的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 (2) 以上材料第二段中的“作者”是本段材料选自《》序章。
  3. (3) 下面对《长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在远离苏区的上海秘密召开了。 B .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C . 在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D . 瑞金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5.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苏维埃掌权人物

小村庄在西北很多,但是城市不论大小却不常见。除了红军草创的工业以外,西北完全是个农业区,有些地方,还是半游牧区。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旧名“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已在共.产.党开始实行争取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时候放弃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首先,切莫以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并不想宣布历史的判决。同时,除了他的政治生活以外,**作为个人也是一个使人感到兴趣的人物,因为,虽然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我是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现年( 一九三七年 )四十四岁。在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次大会的出席者,代表着当时生活在红色法律下的九百万左右的人民。说到这里,我要附带插入几句话。据**的估计,中央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四年直接控制下的各区最高人口数字如下:江西苏区三百万;鄂皖豫苏区二百万;湘赣鄂苏区一百万;赣湘苏区一百万;浙闽苏区一百万;湘鄂苏区一百万;总共九百万。有些估计高达此数的十倍,令人难以置信,大概是把红军或红色游击队所活动的各个地区全部人口加在一起而得出来的。我把中国苏区人民有八千万的数字告诉**的时候,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个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1. (1) **指的是,南京指的是,“悬赏25万”说明了
  2. (2) 文中“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指
  3. (3) 文中人物描写很多,判断分析下列描写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①“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②“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不累

崔立

①下午,母亲打来电话,说:“我累了。”

②我愣了一下,心想,这是母亲说的话吗?是不是听错了?母亲可是从来不说累的啊。

③我在农村长大。农村一年有两个忙季:夏季和秋季。父亲的单位,时常很忙。那主要的收割人,自然就是母亲了。

④我记得有一年,母亲收割稻子,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连着割了一个星期。早上,我起床的时候,桌上已经放好了早饭,我知道,母亲一定是去田里了。晚上八九点,我要睡了,母亲还没回家,在我快要睡着时,听到母亲回来的声音。我喊了声,“妈”,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⑤当我们院子里堆满了轧过的稻草垛,脱粒下的稻子都装进了袋子里,母亲终于算是松了一口大气。我问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着急地干完呢?”

⑥母亲看了看天,说:“要是不抓紧割,万一下雨,就割不成了。”

⑦我问母亲:“累吗?”母亲笑笑说:“不累不累。”

⑧我从学校毕业,从农村到城市里上班。母亲准备来看我,问我要带什么吃的?我说,就帮我带点猪头肉吧,其他不用带了。家乡的猪头肉是我的最爱,那味道真的很赞。母亲说:“好。”

⑨从车站到我住的地方,要走10分钟的路。我本来是要去车站接母亲的。老板临时打来一个电话,让我不得不留在家里抓紧改一个方案。

⑩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看了看时间,按常理,母亲该到了啊,怎么还没到呢?在我疑惑的时候。门被敲响了。

⑪我去开门。门外,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母亲,母亲的身旁,放着两个沉重的蛇皮袋。母亲说:“一袋米,一袋菜,我和你爸合计一下,你在这里啥都要买,我多带点过来,帮你省点钱。”我赶紧把那两袋东西扛进屋,然后拿着毛巾给母亲擦汗。

⑫我问母亲:“这么长的路,你怎么拿过来的啊?你应该给我打个电话。”母亲说:“没事没事。”

⑬我问母亲:“累吗?”母亲笑笑说:“不累不累。”

⑭母亲就是这样永远不喊累的人。所以这次,母亲喊累了,这很让我紧张。周六一早,我开着车,带着老婆、女儿,一起往家赶。到了村口,我远远地看到一个人站在那里,像是母亲。近了,真是母亲。

⑮我问母亲:“你怎么在这里?”

⑯母亲说,刚好路过。我们到了家,父亲说了实话。父亲说:“你妈呀,是想你们了,所以说累,就盼着你们回家呢。她呀,是知道你一准听到这个会回来,所以早早就等在村口了。”

⑰我一想,母亲呢?我赶紧去找母亲,就看到后院低下头忙着给我挑菜的母亲。

⑱母亲说:“你难得回来,吃吃咱农村绿色无污染的菜。”

⑲我说:“妈,你累吗?”母亲笑笑,说:“累什么呀,不累不累。”

⑳7岁的女儿一蹦一跳地跑过去,甜甜地叫着“奶奶”,母亲脸上马上绽满了笑。我看到了母亲发丝间的白发,好久没这么看过母亲了,母亲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的眼前,瞬时模糊了。

  1. (1) “母亲就是这样永远不喊累的人”,根据文意说说母亲在哪些事情上永远不喊累?
  2. (2)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门外,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母亲,母亲的身旁,放着两个沉重的蛇皮袋。

  3. (3) 文章结尾“我的眼前,瞬时模糊了”是因为什么?
  4. (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 (5) 请你谈谈对文章标题“母亲不累”的理解?
7.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1) “高低”二字与诗中的哪个词语相照应?
  2. (2)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 ,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1)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2. (2)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余告之

    ④晚乃于光、黄间

  3.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岐亭                    及鲁肃浔阳(《孙权劝学》) B . 焉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 C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意     无丝竹乱耳(《陋室铭》) D . 方山子亦矍              欣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4. (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5. (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9. 写作题
读材料作文

 旧棉袄、针线篓、搪瓷脸盆……是爷爷奶奶的老物件;连环画、收音机、CD唱片……是爸爸妈妈的老物件;运动鞋、玩具熊、泛黄的照片和奖状……渐渐也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也许是情感的寄托、乡愁的依凭、家风的见证,这些老物件背后也许有光阴的故事、生活的滋味、时代的变迁……

请以“老物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②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