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

《乡土中国》一书中有4章提到了这一概念,其中3章有多侧面的论述,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对此,有后辈学者曾提出质疑,事实上,当年此概念一出来,就有人质疑,费老也当即在学理上接受了这一质疑,并对这一概念做了说明和限定。在此后发表的这一系列篇章中,仅“无讼”这章有一次极简地提及用过这个概念,未再有任何论述。在费老此后的漫长学术生涯中,就我的有限阅读而言,也不见他提及这一概念,没有更多的分析或阐述;而一些后辈学者认为:“差序格局”是“极有意义的概念”或“蕴含着极大解释潜力的课题”,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与费老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

语境化的文本阅读,我认为费者当年使用它主要是为帮助当时中国读者理解,无法真接感受甚或很难想象的西方近代工商社会与乡土中国的其些重要社会差异。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学术思想交流的考量,而不是为了阐述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费老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

费老是从批评乡下人“自私”、缺乏公德心起步引出“差序格局”概念的。“”在乡村工作者有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随后,费老的批评转向了其他并非乡下佬的中国人:“城里人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再后,虽未明言,他的批评显然指向公职人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

费者认为、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团体格局”,而在乡土中国则是由亲缘和地缘关系构成的“差序格局”。前者公私界限分明,社会由各自独立的个人个体构成;后者则是私人道德维系的,并以自我为中心铺开。费老以中西对家庭的不同理解例证了中国社会中群体边界的含混和伸缩自如。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由亲属关系或地缘关系确定,因此,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费老用了许多典型的中国现象或说法,如人伦、天下归仁以及“推己及人”等,来印证中国的这种个体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他还区分了中国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西洋的个人主义。在乡土中国,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但这不构成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网团体格局相联系,即团体不能侵犯平等的各成员的权利。中国出现的只是自我主义,即在理论上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时、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费老看来,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此两种认识,方向相反,但道理相通。

从上面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费老想借助社会结构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乡土中国人自私、缺乏公德心,我理解。差序格局只是费老对普通人日常行为格局或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无论费老是否自觉,当他使用波纹这个隐喻之际,在有助于读者理解了乡土中国人的行为和主观心理特点的同时,也解构了乡上中国社会有客观的“差序格局”的可能。

(摘编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较真“差序格局”》)

材料二:

我曾在“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我也在“差序格局”那章里提出了若干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标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辞汇里所没有恰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这些标记并没有使我完全满意,而且也有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列;后者称之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即是赊,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出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于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老虽然在学理上接受了学者的质疑,但并没有因此否定《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合理性。 B .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社会格局,随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C .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作为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不仅乡土中国存在,西方社会也存在。 D . 材料一对“差序格局”进行语境化地分析,意在阐释“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联系和区别。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费老“无讼”之后的篇章中很少使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费老当初提出的这一概念存在问题。 B . 作者引述费老关于两类社会中的组织结构的对比分析,最终目的是印证中国人“私”的根源所在。 C . 自我中心主义体现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网络的中心,这和与团体格局相联系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相似。 D . 读者借助《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家庭格局的特点。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C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4) 材料二中,费孝通的朋友不同意关于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的现点,对此费孝通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
  5. (5) 后辈学者针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两则材料

    简要说明。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满月儿

贾平凹

去年夏天,在在乡下老家养病,末了的日子里到姨家去,还未进大杂院,就听见有"咯咯咯”的笑声。

姨告诉我:“这是月儿,十八岁;有个姐姐,叫满儿,是大队科研站的,正在屋里搞试验哩;搞试脸的时候,全家人连她娘也不许惊动的。”

“人家嘛,是全家的重点,要保证重点呢!”月儿说。

“那你呢?”我问。

“咱是万人嫌!哼,我真怀疑我是不是娘从哪儿要来的?”

大家都笑了,月儿她笑得最响!

月儿开始翻我带的两本书,高兴地说她姐姐也有这样的书,只是没有这么厚;她顶爱听姐姐念那书了,但姐姐偏不让她听。

可是,我刚给她念了半页,她却跑走了,跳上碾芦苇眉的碌碡,一边踩得“呼噜噜”滚,一边“咯咯咯”地笑。

晚上,我正在灯下看外文书,突然听见门轻轻敲了一下,就没动静了,我以为是风吹的,但是,又是轻轻两下,接着就有人问:“陆老师,你睡了吗?”

“谁呀?”我拉开了门,是一个二十四五的姑娘倚在门框上,她脸微微一红,低下头摩挲起那长辫子,说:“我叫满儿,这么晚了,打搅你了?”

我赶忙让她进来坐,她轻轻闪进来,连个声儿也没有,就稳稳地坐在炕沿上不动了。

她轻轻一笑,“下午我听月儿说你来了,还带了外文书,我喜得……陆老师,原来只说咱农民嘛,学那些个外文干啥用呀?可搞起科研后,才知道多重要哩!自己就开始自学,可惜没个老师,费了好大的劲,才认得几个单词。”

“那我教你吧。”

从此,每天早上我还在炕上躺养,就听见满儿在斜对门的屋里念英文了。她学得很快,几乎每天晚上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秀。晚上十点左右,月儿回来了,她在大队农田基建队里,每天没有早回来过;一回来,这来我这儿,立即满满房子是她的笑声了。

当月儿这么又说又笑的时候,那满儿不知什么对候拿了本书进自己的房里去了。

“这死女子!”娘说,十八的人啦,也该生个心啦!你也该学学你姐的样……”

“我学不会,她学外语有用,我用不着。就是用得着,我也坐不住,你不是说我是属猴的吗?”

我说:“月儿,你可以给你姐作个帮手嘛! ”她想了想,说:“对,可不知人家稀罕不稀罕。”

我要给她再说什么时,却见她一头歪在我的炕上睡看了。

我就势拉了门,满儿正坐在灯下,用放大镜看几样麦种;窗纸上贴有一幅“布谷飞过麦海”的窗花,那布谷的红嘴儿张着,似乎使人能听到那悦耳的丰收的序歌。

第二天一早,我和月儿赶到了后山,开始在麦田里选种。终于发现有五株小麦儿又粗又长,颗粒饱满。我们就像拣宝贝似的掐夏穗来,然后往回走。月儿一路摆弄着麦穗,又笑开了,说姐姐一定会高兴的,再也不会说她是只会笑的傻姑娘了。

“姐姐爱科研,她说队里规划是两年建成大寨队,他们科研站就要首先做出贡献,最少拿出四项新成果!”

我心里一震,要说出什么,却不知怎么说。抬头看着天空,天空晴得万里无云,清潭一般的蓝。

这当儿,我们来到清影河上,月儿让我从桥上走,她偏脱了鞋从水里“咯咯咯”地笑着向前跑去了。那河水溅着白花儿。河风刮起她的红衫子,就像河中开了一朵荷花。突然一个趔趄,倒在水里了;赶忙爬起来,但立即又扑在水里了。原来她手中的麦穗儿被水冲走了,她没命地去抓。但是只剩下了一穗,其余都被卷进河底去了。

她从河里爬起来,浑身精湿,坐在岸边哭起来了。我劝说幸好还有一穗嘛;再说,光哭就能把麦穗儿哭回来吗?她立马不哭了,站在我面前,“咯咯咯”地又笑了,凑近耳朵悄声细气说:“我姐姐一定爱上什么人了,她天天在盼信,盼得可慌哩!我查对了,有一种笔体的信来得最多!”

夜里,我已经躺下了,突然听见门外有哭声。走出一看,竟是月儿!月光下搐动着肩膀,哭得好伤心。原来姐姐知道她白天在河里丢失麦种的事后,对她发了火,那火大极了,她从来没见过。

“她老早就怨我没理想!种子就那么金贵?明年试种不了,后年不会种吗?”月儿愤愤地说。

“那就错一年呵!如果明年试验成功了,早推广一年,那都就要增产多少粮食啊!再说,姐姐是要你生心,也有个理想啊! ”

“那我现在怎么办呢?"”

“走,向姐姐陪不是去。”

满儿的房里亮着,人却不在。桌面上是一叠来信的信封,那信已用铁夹夹在一处,挂在了墙上。

满儿:

接到你的信,我高兴透了,请接受老同学的祝贺:举起茶杯来,干杯!

祝贺你和你的战友培育了“攀登麦”!说写笑话吧,昨儿夜我做了个梦,那“攀登麦”经过杂交,又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那麦粒比普通的要大两倍,已经全国推广。哈,那麦浪滚滚,我坐在那麦穗上,怎么跳,怎么蹦,也掉不下来!

满儿,在我们团支部大会上,我念了你的信,大家提出一定要支持你们的试验,尽快使“攀登麦”成功。我们集中力量挑选了这一袋最好的麦种给你寄去,让它和“攀登麦”杂交吧。还需要什么帮忙的,尽快告知,我们尽一切力量,做你的帮手;因为这不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一场革命啊!

再:随信寄去偏方药单,一日一剂,五剂一个疗程,共需三个疗程……

我大声地念着,实然觉得手上有热乎乎的东西,抬头一看,月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身边,两眼盯着信,那眼泪正从眼眶里扑扑簌簌往下掉……

“姐姐?是我的姐姐吧?!可我……”

我紧紧搂住了月儿!我感觉到一个天真少女的一颗纯洁、美好的心在跳动,跳得那

样的厉害!

“陆老师,你教我测量知识吧,队里搞人造平原,要我参加规划,可我不敢上场……”

我答应了。她又“咯咯咯”地笑了。那满脸的泪珠儿全笑溅了,像荷花瓣上的露水珠儿一样。

鸡叫三遍的时候,我和月儿送满儿搭上了到省里的汽车,她要去参加一个科技交流大会。这以后几天,月儿每天起得很早,就在院于里背测量公式。晚上回来,就到我房子来让我出各种地形的题让她算。

她竟比满儿还要聪明,每次算完以后还要给我讲解一番,那“咯咯咯”的笑声就在满院子响开了。

我该回校了。那天,快到车站时,月儿才满头大汗地跑来。

“陆老师,你能永远不走就好了。你可以督促我学得快些。”他说。

“我放假了,一定再来!回城后,给你寄些有关测量知识的书来。”我说,突然想起了什么,从网兜掏出那几本外文书让她转交给满儿,她高兴地说:“好,这回你送我们书,到明年,我和姐姐就送你“胜利麦!”

正好,到省成后,我竟与满儿在电年上相遇了,她正抱着一本《英汉对照小丛书》看。说起远缘杂交,她说:困难可能不少,一年不行,再干一年!接着,她用英语告话我:

“Sure to be successful!”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满月儿”既是文章标题,又是人物名字,既象征了人物纯洁的品性,又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富有诗意之美。 B . “陆老师,你能永远不走就好了”一句既有对陆老师的挽留和不舍,又包含着月儿坚持学习的想法,情感真实动人。 C . 小说写“我”在乡下养病时认识了两姐妹,在“我”的影响下,两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月儿,转变尤为明显。 D . 小说结尾写“我”和满儿在电车上邂逅,展现了满儿一如既往的努力和必胜的信念,预示着她将开辟人生新大地。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姐妹俩的出场,写月儿“咯咯咯”的笑声,写满儿“经轻”的动作神态,突出了人物持点、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化。 B . “河风刮起她的红衫子,就像河中开了一朵荷花”一句运用比喻将人物的纯真与乡村的清新自然完美融合,写出月儿的纯净美好。 C .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写满儿、月儿的成长过程,赞美了健康美好的人性和质朴纯真的梦想,易引起读者共鸣。 D . 小说主要写了满儿和月儿两个人物,其中月儿是主要人物、满儿是次要人物,塑造满儿的形象是为了烘托主人公月儿的形象。
  3. (3) 文章塑造人物时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 (4) 文中作者详写满儿同学来信的内容,有何作用?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义熙五年庚寅朔日 , 南燕主超朝会群臣,议掠晋人以补伎。韩卓言曰:“陛下不养士息民,恢复先业,而侵南邻以广仇雠,可乎!”不听。二月,燕将慕容兴宗帅骑寇宿豫、掠之,超简男女二千五百付太乐。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朝议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等数人以为必克,劝裕行。五月,进至琅邪。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坚壁清野、奈何?”裕曰:“鲜卑不知远计,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闻晋军至,公孙五楼谏曰:“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超曰:“今岁星居齐,以天道推之,不战自克。奈何芟苗徙民,先自蹙弱乎!”辅国将军贺赖卢苦谏不从。刘裕既过大岘,喜形于色,命方轨徐进,后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未决。参军胡籓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城中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遂遣籓潜师出燕兵后,拔临朐。超遁还广固。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秦王兴遣使谓裕曰:“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裕曰:“我克燕之后,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刘穆之见裕,尤之曰:“此语不足以威敌。若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是自张大之辞也。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超辇而登城,仰天叹曰:“兴废、命也!”逾城走,追获之。送诣建康。六月,以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钺;裕受黄钺 , 馀固辞。

(《通鉴经事本末·刘裕天南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B . 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C . 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D . 吴兵轻果/不可争锋/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徐简精骑/南绝其粮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常“朔望”连称,折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B . 抗表,即向皇帝上奏章,“表”是封建时期臣属向帝王分条陈述的的一种文体。 C . 建康,南京古称,又名金陵,曾为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 D . 黄钺,以黄金力饰的斧,象征王权,为帝工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裕在南燕将领慕容兴宗受命进犯晋朝宿豫、劫掠财货人口之后,在几位朝臣的支持下,不久率军攻打南燕。 B . 刘裕认为,鲜卑一定以为劳师远征的晋军如果作战得利即攻占临朐,不利则退守广固,所以必不会凭险拒守。 C . 刘裕率军通过大岘之险后,非常高兴,下令兵车并行前进,后与燕军在临朐南鏖战,日近黄昏也未分胜负。 D . 刘裕认为,秦王自顾不暇,更无力救南燕,在洛阳驻兵十万是夸大之词,因而与秦使者针锋相对,态度强硬。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悉兵出战,成中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 (5) 刘裕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正月崇让宅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注]①此诗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崇让宅,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②《起夜来》为古乐府杂曲歌词,其词表现女子思念情人到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密”“掩”“深”“迥”等字透露出荒寂凄凉之感:“徘徊”一词传达出一种寻寻觅觅、若有所失的心绪。 B . 颔联写月有晕而朦胧,风天将至;夜露生寒,庭花瑟缩未开,营造了凄寒惨淡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 C . 尾联“共馀香语”“不觉犹歌”,写作者与妻子对话并聆听她吟唱《起夜来》的梦中情形,表现了他对亡妻思念至深。 D . 此诗由景见情,由白天写到仪晚,由门外写到宅内、室中,通过层层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思念亡妻的复杂心境。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用环境的寂静衬托出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2. (2) 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
  3. (3) 古代诗歌中出现的“猿啼”多指哀音,常寄寓诗人的愁苦、凄怆之感,如“”。
6.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的边界,就是认知世界的边界”,心跟着眼睛去脚所不能及的地方游历,从而抵达脚所无法抵达的地方。阅读就像旅游一样,旅游要学会选择景点,( ① )。喜欢娱乐化的阅读是             的,但这类读物中           的篇章少之又少,大多数的文章虽然当时会引人入胜,但读后却很难有更多的收获。难“啃”的书籍,如果带着韧劲坚持“啃”下来,一定会               。还有一种书,高深而专业,即使再用力也很难推开这扇门;( ② ),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阅读的美好,在于更加有效地打开自己,学会包容和接纳,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使阅读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而深邃。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只有拓宽阅读的疆界,读好书并且好读书,吸收养分,汲取精华,就是为自己攒下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可非议   博大精深        大有裨益       别开生面 B . 无可非议   微言大义      大有神益       别有洞天 C . 无可厚非    微言大义      获益匪浅       别开生面 D . 无可厚非    博大精深      获益匪浅       别有洞天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拓展阅读的疆界,读好书并且好读书,吸收养分,汲取精华,就是为自己攒下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B . 只有拓展阅读的疆界,好读书并且读好书,吸收养分,汲取精华,才能为自己攒下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C . 只有拓宽阅读的疆界,读好书并且好读书,吸收养分,汲取精华,才能为自己攒下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D . 只有拓宽阅读的疆界,好读书并且读好书,吸收养分,汲取精华,就是为自己攒下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3. (3)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7. 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Ⅱ

《教育家》:市面上的书泥沙俱下,各种“经典好书”榜单层出不穷,学生、家长选书无所适从,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是“经典”?

刘勇:经典既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效应,又能够穿越时代,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以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用笔继承优秀传统,荡涤黑暗社会,寻求政治解放,既大力弘扬人本主义,又强烈吁求个性解放。他们最注重创新,又最注重传承;最强调立本和开放;既勇担责任又最渴求自由;最深刻地批判社会,又最无情地解剖自己;最尖锐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又最深情地关注着人类命运的发展。他们的作品既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生心血的凝聚。

《教育家》:新课改提倡“整本书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怎么读”,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春雨:我认为,进行“整本书阅读”要讲求策略。

第一,   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对近3000名读者做过调研,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也都赫然处在前10名。而专家给出的“药方”则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唯有一字一句、逐节逐章地坚持读下去!读书没有捷径。

第二,    ②     。阅读经典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归根到底,是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作品。读不懂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不是经典作品不够好,只能说明一般读者还缺乏与之相交流,相碰撞的生活广度与思思深度,缺之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累。

  1. (1) 调整画线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使句式协调一致,文意连贯。
  2. (2) 概括“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建议,填在横线处,每句不超过10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观众在博物馆看到一件镂空雕刻、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时禁不住啧啧称赞。有的人对雕刻者奉献与付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的人为雕刻者完成这样一件作品耗损了太多人生岁月而感到不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③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