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卷

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论语》当居榜首。怎么解读《论语》,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周志文新著《论语讲析》采用按原书通读的办法加以注释、翻译和讲析。周志文古文根底深厚,在他解读的《论语》里,我们读到的不是那些常供人们引用的格言警语,而是一个老师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学生所说的话。《论语讲析》中有老师、有学生,还有作者自己。作者不事说教与膜拜,而是侧重理解与抒发,别具特色。

    《论语讲析》一开篇就布下教育的情景,把《学而》篇的三句话解释成三种境界一一“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可收砥砺、切磋之效,求学迈入更高境界,因而更为可乐。“人不知而不愠”涉及学成以后的入世态度,指的是一种学问与生命相辅相成的境界。

    周志文把孔子看成一位曾经活在历史上的“人”,所以非常注意他的阅历和心理时间跨度。“子入大庙,每事问”,有些解读者在这里既把夫子说成无所不知,还要解释既知又何必发问,不免矛盾重重。但作者一句话就解决其间矛盾:这“显然是孔子较年轻时的经历”,接着用青年孔子的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来进一步解释:“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对所有的事都觉好奇的态度,在他看来,凡事都有疑问,一切既有的答案都不见得正确,必须要亲自尝试,才知道结果。”

    周志文在师生互动背景下,努力把握历史真实。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最高的,但这个让老师一直信任、夸赞的学生却短命,去世在孔子之前。《论语讲析》根据《先进》篇颜渊死,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之车以为之椁这件事,参考孔鲤去世时的年龄,从朱熹之说,推断颜回去世于鲁哀公十四年,两年后,孔子也去世了。由此断定,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件事和此番言论都发生于孔子逝世前两年。这段考据详尽,用孔子与颜回的关系进一步还原孔子老师身份的真实性。

    当孔子形象被真实地还原后,《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更加凸显出来。作者通观《论语》,看到书中弥漫着一种刚健自强、勇于担当、“仁以为已任”的态度,但他又指出:“孔子所处的,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阢陧难安的时代,孔子是有血性的人,偶尔反映出消极或沮丧的心情,其实也是人情之常,却究竟不是常态。”

    读完《论语讲析》,你会看到,作者是基于《论语》整体文本进行训诂解读。得益于对孔子的整体理解,作者在“代前言”里就已说明,“他把历史的小光点聚集成大火炬,终于照亮了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初步定型的时代,很多表示人文精神的词语有了清晰、固定的内涵,也就是说,社会制度趋于稳定,行为道德有了统一标准,对不同阶层特别是士阶层的人格修养也有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文明的新高度。

    周志文注释《论语》,不仅仅是客观、平实的训诂;他讲析《论语》,不是空泛的义理;他联系自已、发出慨叹,也不是主观的文学创作——他把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部《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式,十分适合《论语》这部常读常新的经典,值得人们在阅读中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摘编自王宁《还原情境,再现人格一-读周志文<论语讲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宁认为,《论语讲析》一书不事说教和膜拜,侧重表达了作者的理解与抒发。 B . 通过对《学而》篇三句的解释,《论语讲析》开篇还原了孔子教学的真实情景。 C . 周志文认为,孔子起到了把历史的小光点积聚成大火炬进而照亮时代的作用。 D . 王宁认为,《论语讲析》训诂客观平实,阐释义理不空泛,抒发自身感受不主观。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即指出《论语》的影响及解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评论。 B . 文章抓住《论语讲析》一书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评论,层次清晰。 C . 文章以对颜渊卒年考据为例,对周志文努力把握历史真实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D . 文章最后一段以《论语讲析》写法特点的评价收束全文,指出它的创新之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应把《论语》看作是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和不同学生的对话,而不是日常引用的格言警句,这才是阅读《论语》的正确方式。 B . 如果将孔子还原到他生活的时代去看他的立身行事,全面认识孔子形象,将有助于理解《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C . 时势造英雄,得益于所处时代社会稳定以及文明所达到的新高度,孔子才成为了杰出人物,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概莫能外。 D . 《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解读传统经典的新体式,运用这种体式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就能让读者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至4月9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总人数已超过120万。面对病毒威胁,各国都尽其所能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乐观估计,全球可能会在2020年4月底来到疫情拐点。联合国呼吁,可减少国际间的往来,以降低疫情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正竭尽所能组织多国科研力量,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提供科研支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说,未来几天、几周以及几个月将“考验我们的决心,我们对科学的信赖和我们的团结互助精神”。

    新冠疫情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据彭博社报道,新冠疫情恐在未来两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逾5万亿美元。全球已有81%的劳动人口受到疫情影响,近10亿就业者将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高风险。从各国整体经济形势上说,必须出台史无前例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才能保证GDP在2022年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摘编自《全球疫情的影响》)

材料二:

(摘编自《全球新冠疫情对跨国投资行业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自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在危急时刻,政府对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果断采取外出通道管控措施,体现了出色的领导、应对、组织动员和贯彻执行能力。

    信息公开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始终以公开透明的态度,不断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分享科学数据和防控经验。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在此次疫情中,中国人民也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度评价说,“武汉街道空无一人,但是每个窗户后面都有配合应对疫情的市民。”

(摘编自《中国经验对抗击全球疫情至关重要》)

材料四:

    疫情无国界,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中国与其他各国携手作战,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物资援助和派遣专家队伍,彰显大国担当。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全球多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举行视频会议,主要围绕病毒检测、病例追踪、防控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从2月29日起,中国已向意大利、伊朗、伊拉克、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老挝等国派遣了多支医疗专家组。同时,中国已向120 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非洲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中国援助18个非洲国家的抗疫物资运抵非洲,为非洲的抗疫提供了极大帮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与世界各国并肩抗疫,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管全球疫情形势趋于严峻,但有经验可循、有力量可依、有信心可暖,这场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必会胜利在望。

(摘编自新华社《综述:全球并肩抗疫中国彰显担当》

  1. (1)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抗击疫情中,党中央总揽全局,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我国为全球抗疫提供宝贵的组织经验。 B . 疫情防控需要信息公开。这次抗疫中,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分享科学数据和防控经验。 C . 联防联控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唯一作用,我国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调动多方力量,仅用十天十夜建成了火神山医院。 D . 武汉街道空无一人,市民听从政府号召在家中配合应对疫情,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疫情中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至2020年4月9日,感染总人数已超过120万,各国尽其所能,积极防控,全球疫情有可能在四月底到达拐点。 B . 各国经济的恢复,离不开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此外还与疫情结束的时间相关,疫情越早结束,越有利于经济恢复。 C . 新冠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会造成明显影响,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贸发会预测疫情会使得全球FDI下降5%至15%。 D . 我国与其他各国携手作战,分享抗疫经验,彰显大国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 (3) 疫情无国界,世界各国应如何协同合作,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苔藓笔记

李青松

    ⑴朋友斧子跟我说,看见苔藓就会想老家,就会想起童年。斧子说,不知怎的,老家门前台阶石缝里的苔藓,竟会这么长久地停留在记忆里。干燥的北方苔藓并非随处可见,也许只有发呆过的孩童才会长久地注视脚下这极渺小的生命。我想,雨后潮湿的空气催生出的那一层绿意,一定记录着斧子童年发呆的时光,也许在那里斧子捉过粉红色的蚯蚓,数过搬家的蚂蚁,也许脚下一滑,还在长满苔藓的石阶上摔过屁蹲儿……

    ⑵或许,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丛苔藓。绿茸茸,柔软,湿润。

    ⑶苔藓,非草非木,无花无果没有根。人说无根的东西不靠谱。苔藓却不然,它不会稍纵即逝,不会随风飘散,甚至永远不会腐烂。在这个意义上说,苔藓的灵魂不朽。

    ⑷时间之外,一定还有一个苔藓时间。苔藓时间存在于静态里,存在于我们的想象无法抵达的深处。苔藓时间是长了牙齿的时间,能把石头吃掉,能把格局改变,能把空间解体。在阴暗潮湿之处,在残破不堪之中,浮生出新的气象。

    ⑸苔藓分明长着耳朵。它能听到水声风声雷声,能听到山林里竹笋拔节的声音,能听到藤蔓伸腰打哈欠的声音,能听到花开朗笑的声音。如此,声音听得多了,浅的苔藓也便深了,薄的苔藓也便厚了,疏的苔藓也便密了,散的苔藓也便聚了,瘦的苔藓也便肥了。

    ⑹苔藓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世界。

    ⑺苔藓远离所谓的艺术。画家画竹画兰画梅画菊,很少听说哪个画家专门去画苔藓。画家也点苔,但只是绘画节奏的调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它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它的消息。它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

    ⑻然而,看似卑微,实则有着超强的修复自然的能力。在修复的过程中,苔藓稳固了土壤,稳固了植被,保持了水分,增强了自然的免疫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它缝合瑕疵和遗憾,缝合疲惫和恐惧,用柔情和慈爱去抚慰大地受伤的心。

    ⑼在长白山,我曾看见山民用苔藓包裹刚刚挖出的人参,在早晨的集市上出售。那苔藓,薄薄的一层,还带着露珠。山民说用原生态的苔藓保湿保鲜,才能保证人参的品质和性格不变。苔藓没有疆城,地球上任何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只是需要时间和湿度。苔藓不畏严寒,在厚厚的冰面或者积雪下照样生存。苔藓,是冬天北极驯鹿重要的食物。在苍茫的天际里,驯鹿能够闻出它的气味。前蹄刨开积雪,只要找到苔藓,就可以度过漫长的冬天了。苔藓与驯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吗?

    ⑽依照寻常的思维来看待苔藓,有些不太符合逻辑。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它却在我们忽略的角落不可思议地长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⑾它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它表现出迥异的生活形态,在不可能的地方表现出可能。它长在峭壁上,长在废墟上,长在老瓦上,长在树皮上,长在井台上,长在乌龟的甲片上。它不占空间,几乎没有多少重量。我们看不见它生长,可它一刻不停地在生长,即便在我们的梦里。

    ⑿是的,生命的本质,是我们无法看穿的。苔藓演绎的故事,始终是个未解之谜。林奈说:“自然从不跃进。”但在我看来,苔藓无时无刻不在跃进。虽然这种跃进我们无法看到,但却能够真切地感知——它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⒀有一次在浙西山区某地,我看见斧子拿着手机总是俯身拍来拍去。我四下看看发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到近前才发现拍的是苔藓。台阶缝里的苔藓,古树干上的苔藓,老屋墙角的苔藓,天井四周的苔藓。

    ⒁那些苔藓,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灼朝日之辉。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中“绿茸茸,柔软,湿润”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记忆之中苔藓那温柔湿润、充满生机的特点。 B . 文章语言细腻且生动形象,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就形象地突出了苔藓的隐忍气质。 C . 文章第⑨段通过介绍苔藓在长白山和北极的不同功用,突出了苔藓分布广泛的特点,以及苔藓张扬的个性。 D . 文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同时赋予其精神品格,触发了读者的思考。
  2. (2) 文章结尾写斧子拍摄苔藓,这些苔藓也让“我”惊叹,结合全文米看,最后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作者说苔藓“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这么平凡、卑微的苔藓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牛徽,咸通八年登进士第。入朝为右补阙,再迁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巢贼犯京师,父蔚方病,徽与其子自扶篮舆,投窜山南。阁路险狭,盗贼纵横,谷中遇盗,击徽破首,流血被体,而捉舆不辍。盗苦迫之,徽拜之曰:“父年高疾甚,不欲骇动。人皆有父,幸相垂恤。”盗感之而止。及前谷,又逢前盗,相告语曰:“此孝子也。”即同举舆,延于其家,以帛封创,饘饮奉蔚。时僖宗已幸成都,徽至行朝拜章,乞归侍疾。其年丁家艰,执丧梁、汉。既 , 从驾还京,至陈仓,疾甚,经年方间。宰相张浚奏徽为判官,检校左散骑常侍。诏下凤翔,促令赴阙。徽谓所亲曰:“国步方艰,皇居初复,帑廪皆虚,正赖群臣协力,同心王室。而于破败之余,图雄霸之举,俾诸侯离心,必贻后悔也。以吾衰疾之年,安能为之扞难。”辞疾不起。明年,召徽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归山南,李茂贞上表,请自出兵粮问罪,但授臣诏讨使。奏不待报,茂贞与王行瑜军已出疆。昭宗延英召谏官宰相议可否。不敢极言,相顾辞逊,上情不悦。“两朝多艰,茂贞实有翼卫之功,所造次者,不俟命而出师也。近闻两镇兵入界,多有杀伤,陛下若不处分,梁、汉之民尽矣。须授以使名,明行约束,则军中争不畏法。”帝曰:“此言极是。” 及茂贞平贼,自恃浸骄,多挠国政,帝命杜让能料兵讨之。徽谏曰:“茂贞倔强,不顾祸患。万一蹉跌,挫国威也,不若渐以制之。”不听,师出。而王师果衄,大臣被害。岁中,迁刑部侍郎,封奇章天复初,贼臣用事,朝政不纲,拜章请罢。诏以刑部尚书致仕,乃归樊川别墅。病卒,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牛徽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B .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C .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D .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吏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B . 行朝即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僖宗避乱的成都。 C . 除在文中指朝廷任命、授予官职,与李密《陈情表》“除臣郎中”的“除”意思相同。 D . 男是爵位名,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牛徽极尽孝道,抬着父亲逃难。他抬着生病的父亲行走在危险狭窄的栈道上,盜贼到处横行,他的言行感动了盗贼,盗贼称赞他是孝子。 B . 牛徽考虑深远,推辞朝廷授官。朝廷征召他入朝为官,他认为国家处于艰难时期,而图谋霸业的做法不可取,便以年老多疾为由不赴任。 C . 牛徽爱护百姓,反对滥杀无辜。李茂贞讨伐杨复恭,杀伤的人很多,他认为应授给李茂贞诏讨使的名义,明令约束,从而保护老百姓。 D . 牛徽关心国事,敢提不同意见。他认为李茂贞有功于国,不宜贸然讨伐,否则挫伤国家的威严,不如慢慢制服。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后来官军果然遭到失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中遇盗,击徽破首,流血被体,而捉舆不辍。

    ②天复初,贼臣用事,朝政不纲,拜章请罢。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

柳永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①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词人舟行淮河的情景,河面波光粼鄰,短暂的雨后,水边平地的烟雾也随之消散。 B . 上片描写雨后的芳草犹如用染料着过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充满生机,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C . 下片“又是”可见词人旅途劳顿,有多次投宿旅店的经历,暗含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D . 结尾描绘船家投宿前的欢乐,“渔灯一点”既是投宿目标,又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
  2. (2)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6.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劝告,悬赏求谏,对“”的情况给予下等奖赏。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使用夸张,以铁钉数量之多表现阿房宫的庞大与奢华。
  3.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描写汹涌澎湃的江水拍打江岸,展示了赤壁的雄奇壮阔。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2007年,良渚古城终于_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古城遗址,为研究中华文明的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          , 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华第一城”。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哪怕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仍然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也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文明有着许多与西方文明不一样的特征,如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玉器为核心文明载体。作为东方文明圈的典型代表,(        )。良渚古城的城市格局也具有唯一性,前不久,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重见天日     诞生    无出其右    号称 B . 重见天日     起源    独一无二    堪称 C . 拨云见日     诞生    独一无二    号称 D . 拨云见日     起源    无出其右    堪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良渚古城的发现虽然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B . 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对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改变了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C .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D .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诸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良渚文明的发现无疑将有助于丰富对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认识 B . 发现良渚文明无疑将有助于丰富对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认识 C . 世界早期文明形成认识的丰富无疑将因发现良渚文明而获得助益 D . 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丰富认识无疑将因良诸文明的发现而获得助益
8. 语言表达
为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光明中学团委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康教授视频连线为同学们讲授相关知识。请根据下列情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相关任务。要求:语言得体,表达简洁、连贯、准确。(150 字以内)
  1. (1) 请你以学校团委书记李华的身份,拟写一份邀请函邀请康教授为同学们开设讲座。
  2. (2) 请你以讲座主持人李华的身份,在讲座开始前向同学们介绍康教授及本次讲座。
9. 语言表达
下面是某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10. 写作题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几乎每10年上一个大台阶:上世纪80年代满足了温饱,9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普及,到了21世纪,手机、电脑、汽车进入千家万户,2010 年以来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增长……

    当时间跨入2020年,一波“再见10年代,你好20年代”的讨论吸引了众人的参与。年代感,是特定时间段铭刻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印记。

    年代感指引我们总结过往,更让人思考和展望未来。时间的意义,永远都是被奋斗者赋予的。习.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教诲表达了对我们殷切的期待。虽然2020年初的疫情,也许让人感到前路坎坷,但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新的奋斗史诗由新时代人完成书写。

  作为年满18岁,刚刚参加过成人仪式的你,面对21世纪又一个新的十年,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