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考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乃医官也”;到汉代,班固撰著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重视。但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中医中药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列出“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工“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即震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了第一次飞跃:一是鲜明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宝库”“文化遗产”,“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三是彰显子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这次飞跃,促使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高等教育和管理形成了体系,中医药事业向好向上健康发展起来。第二次飞跃是习.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习.平从中医药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应为建设健康中国、推动文明互签贡献力量。这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苟天林《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认识助两次飞跃》)

    材料二:

    奚肇庆教控告诉记者,通过专家组的临床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早期以发热、乏力、咳嗽为主要症状,往往表现舌药比较威,也有一些病人表现为乏力、咳嗽为主要症状,往往表现舌苔比较腻,也有一些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差、大便溏稀等,主要还是湿邪为主,同时湿邪可以挟热,挟湿,可以挟疫毒,后期转变也会很快。中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轻症患者辨证施治,可以很快改善症状,缩短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的时间,二是对中期、进展期乃至重病的患者,可以帮助往普通型转化,中期注重宣肺清热解毒,对病情“降级”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对一些年龄偏大、本身抵抗力偏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疾病感染过程中加强了扶正祛邪的方法,稳定病情,避免往重症转化。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史锁芳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药自古以来对外感热病疗效就非常好,就是平时的感冒、高热,只要辨证准确,往往一服药就可以退烧。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觉得中医是“慢郎中”,其实只要用对了药,见效可以很快,疗效是肯定的。在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很多患者吃了中药,效果非常好。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2月20日)

    材料三:

    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某种文化因为其产生的地域不属于某特定区域,而被某特定区域人们拒绝接受,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产生的地域性,而在于这种文化科学性不强、适用性不够,不能运用于该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西医如果不能被中国人接受,症结在于中国人用西医防病、治病效果不佳。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近现代西方医学,是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尤其是随着近几个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医学吸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营养,产生了一系列成体系的基础学科。在这些基础学科支撑下,西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较西医而言,中医还没有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近代自然科学自国外传入的时间不长,中医界还没能使之很好地为中医所用。中医要科学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要成为世界医学,需要更快速地发展,需要在防病、治病等方面有更大的效用,要更多的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进而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使用。

    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伴随世界整体化的脚步,区域性的文明成果向全球扩散,被更大区域的人们所接受,得到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文明一旦离开其产生地,被其他区域人群所认识、所接受、所应用,这种文明就不再仅属于最早的创造者和产生地,而变成了所有参与该种文明创造、分享的人们所共有的成果,从而隶属于更大区域乃至全世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四大发明、西医、中医,等等。因此,今天中国人所称的西医,只是说明这种医学产生于西方,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不包含归西方人所有的意思。今天,西医既属于西方,也属于东方,是实不名归的世界医学。中医亦然。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曾说过:“即使中医在正中国消亡了,在国外还是会存在的。”中医历经时间的考验,长存不亡,同样取决子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只是就目前应用的程度来看,中医世界化的程度还比不上西医而已。历史进化历程中的人们对中西医学持有价值判断的观念标签,如旧医、新医、洋医、科学医、非科学医、国医等,受制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概念和名词,今天的人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今天的我们,对于中西医争有着更为理性、科学的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聪明、智慧,而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验迹、中南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中西医在碰撞融合的结果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据编自张玲、张勇《文化竞争视域下的中西医之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中华古代文明史上一直受到重视,但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其价值被全面否定。 B . 中医被误认为是“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药见效快,疗效好,一般的感冒、高烧,一服药就可以退烧。 C . 材料二列举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的角度佐证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D . 历史上有关中西医的称谓很多,但往往表明其发生地,不代表归谁所有,也与对它们的价值判断无关。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固将中医药归为“方技”固然体现了他对中医药的重视,但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和发掘还不够透彻。 B . 材料一引用典籍、陈述事实、列举重要论述,意在说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同。 C . 材料三中的“一般规律”是指,西医已基本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而中医由于历史原因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D . 材料一列举了近代以来官方尊西贬中的一些做法,作者对此类做法持否定态度,材料三表达了相似态度。
  3.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西医要打破宗派主义。中医学习点西医是好的。”(毛.泽东) B . “将来的医学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钱学森) C . 药王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以此为治养原则。 D .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 (5) 在中西医之争依旧存在的今天,中医方面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 , 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12月)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 . 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 . “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 . “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 . 文中画线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形、声、色等方面描摹芦苇荡。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之态。 C . “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D .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3. (3) 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在《人是根会思考的芦苇》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本文作者说“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这两处的“芦苇”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 , 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B . 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C . 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D . 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B . 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 . 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 . 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 B . 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 . 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 . 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

    ②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5. (5)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汉水东流①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④。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汪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 B . “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 C . 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D . 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
  2. (2) 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同样表达时光飞逝意重,屈原在《离骚》中直接指出“”而李白则在《将进酒》中用“”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达。
  2. (2)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描写自己园中散步、院门常闭的宁静生活。
  3. (3) 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     )担当。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李长之,他们笔下的文化读物虽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___△___。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     )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      )中的理想与坚持……无论“常谈”还是“故事”,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中国文化普及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实施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绝非“小儿科”。这对学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专业知识,需要透彻的本体研究。(      )指向关键之处,否则容易在知识海洋中徘徊打转;想充分吸引初读者,不仅要有优美清晰的文笔,还要把准时代方向,不断尝试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有学者提出一个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学标准,小学趣味。”在为孩子讲解古诗词时,既要保持大学教学标准,又要揣摩小学生的认和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既保持学术品质,只放下学者架子,这种心态尤为可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愿    侃侃    摇摇欲坠    有的放矢 B . 自觉    侃侃    风雨飘摇    有的放矢 C . 自愿    娓娓    摇摇欲坠    一针见血 D . 自觉    娓娓    风雨飘摇    一针见血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 实施更接地气的方式,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绝非“小儿科”。 B . 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 C . 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实施更接地气的方式,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绝非“小儿科”。 D . 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转化为面向大众的文化知识,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讲给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绝非“小儿科”。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 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2个字。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第八场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日前成功举办。该路演行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单位主办,旨在帮助科技企业精准对接创投机构,支持复工复产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科协已举办在线教育、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先进制造、智慧医疗、大数据专场8场路演,共为27个优质科技项目对接了400 余位投资人,其中100余位投资人表达投资意向并和项目进行更深入对接。主办方透露,下一步还将继续根据科技创业者和创投机构的需求,开展系列路演活动。

8. 问答题
微型诗“篇幅极短,方寸之地让读者驻足徘徊,流连忘返”,小诗《脊梁》入选《中外微型诗歌鉴赏集》,请从内容形式两方面阐述入选理由。100 字左右。

脊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架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小税《四世同堂》主要讲述了被日本占领8年间北平小羊圈胡同里不同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死存亡。作者写道:“生活在丧失了主权的土地上,死是他们的近邻。”反抗还是顺从,为国家还是为个人,种种艰难的选择摆在祁家兄弟、钱家父子、冠晓荷一家以及孙七、小崔等人面前,他们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在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印象中还挂着“非主流”“洗剪吹”之类争议标签的孩子们,转眼间就成为抗疫最前线的主力军。云南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90后护士戴连美说:“志愿驰援湖北,是我24年来所做的最勇敢的决定。”

    ③时隔60年,2020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队员再次成功登顶珠峰。本次登顶测量仪器设备中,国产核心技术约占90%。以天气预报技术为例,登山队25日行进至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风力变大,但队员们仍敢继续前进,因为确知26日晚10时以后风力就会变小;精准的预报还助力队员们创造了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150分钟。技术组组长党亚民说:“这得益于我们的国力提升。”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走过新中国70华诞,又平安度过2020年这段特殊的抗疫时期,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你给小说《四世同堂》中的任一人物写封信,表达你的思考。

②某校高二1班开展辩论赛,请你任选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辩论词。

正方:个人命运主要由自己掌握     反方:个人命运主要由社会掌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性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