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词——这语言和思维的极致表达,是人类情感最为重要的传达渠道和“储存器”。李白之高蹈豪放,杜甫之沉郁顿挫,苏轼之澄明旷达,李商隐之错彩绮丽,王维之淡远蕴藉……每一个语言里的诗人,都在以自己的一人一身探索着人性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以惊心动魄的历险精神拓宽着人类感受的疆域边界。

诗人对于独特山川风物中的情感表达,几乎形成了那“数学般精确”的唯一而又广泛共鸣的“情感表达式”。思念故乡之夜,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绕不开的诗句;面对冬日怀人的傍晚,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言自语式的问语,是我们心头一次次泛起的惆怅;亲人生死阴阳两隔,“不思量,自难忘”的短句,会自然在心头徘徊。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这些诗词歌赋的句子和句子之中,隐藏着文化血脉最牢靠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整体情感珍宝,被一代又一代诗人收纳珍藏在诗词歌赋的“情感储存器”中。

崔颢和李白关于黄鹤楼的题诗佳话,是一个极具阐释学意义的“中华诗词”表达范式。一个诗人,怀揣汉语之笔登陆某处,面对千古景色,秉持汉语工具,穷尽诗家才情,吟哦出的是“一曲定乾坤”的极致表达。这样的表达一旦被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定格,在同一个千年尺度传统之中的李白,便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这是一句欣喜莫名的慨叹,也是千载传统中“诗人同在”的相惜和温暖。

这是一个以中华汉语为传统的数千年持续涌流的记忆长河,所有的诗人都在这长河中储存最为珍贵的诗句,所有操持同一种语言的读者都在以自己的阅读,复活着千古沉浮的诗句,以每一代的阅读,擦拭、打磨、照亮着灿若星河、砥柱中流的诗篇诗句。每一个中国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血脉,每一个诗人在这里追寻、恢复到“无名”而又永恒的“中华诗人”的神圣而谦卑的状态。

这些璀璨闪耀的诗句诗篇,是我们借以认出自己“我是谁”的“文化身份证”。这些诗篇连接的,是那个无数人、无限时间共同汇聚起的“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储存宝库。随着全球华人的脚步拓展,无论华夏儿女散落在何处,只要凭借着“床前明月光”的诗句,都会找到汉语节奏之下的“低头思故乡”。一代代人都会在低头寻得的“故乡”,和那个巨大而深厚的民族记忆相连。

古典诗词凭借这千载汇聚的灵魂和精神,使得我们找到自己身体记忆里的文化血脉,确认我们语言镜鉴中的精神面容,从而与我们自己,以及遥远的亲人们恍如梦寐、秉烛相认。

(摘编自杨少波著《古典诗词与文化血脉》)

材料二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风骨,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人生,或庄或谐,或爱或恨,或疏或痴,它们在风骨之内,气度之上,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一一雕刻出的岁月力量。岁月如雨,时光亦醉。痴于“醉”的,莫过于“谪仙人”李白。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时光。李白酒入诗肠,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几百年后,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诗词是唯一的安慰。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凸显了气象。

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刘勰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古人写物,其旨在“物我两忘”。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风骨气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张向荣著《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杜甫的诗歌作为唐诗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二位大诗人对人类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的探索精神,也让人类感受的疆界得到了拓展。 B . 李白和崔颢为黄鹤楼题诗,可谓穷尽诗家才情,展现了“一曲定乾坤”的极致表达,且太白盛赞崔颢,展示了“诗人同在”的相惜和温暖。 C . 风骨与气韵既可用来评析文章内容的坚韧性,又可用来品咂文辞的感染力,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术语,在南朝时就已经有了相关论述。 D . 对岁月的描写,中国古典诗词最具亲和力,而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或深感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词歌赋是一代又一代诗人收纳珍藏的“情感储存器”,打开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感受中华文明的整体情感珍宝。 B . 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自言自语,虽只是冬日怀人,却在持续涌流的记忆长河中被读者复活,让中国人从其中找到了自身的文化印记。 C . “梅花”相对词人陆游来说似有“明心见性”的品质,他兴之所致创作的《卜算子•咏梅》应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的一种表现,奇崛有致。 D .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情感储存器”,可以帮助人们确认文化血脉;而风骨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基因,可以成就文化自信,而二者偕隐同行,可超越空间。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很多外国人最喜欢李白,为李白的诗歌倾倒,有的为此甚至把“李白”作为中文名,有的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这位“谪仙人”的诗歌。 B . 乡村教师梁俊和孩子小梁,凭借清代袁枚的小诗《苔》打动了海内外诸多华人观众,大家仿佛从该诗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模样。 C . 跨越山河近四十载,七名藏族学生终于找到了他们的汉语老师刘前稳,重温了他们当初共同学习朱熹《观书有感》的课堂场景。 D . 《中国诗词大会》爆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心中深藏已久的诗意,让人们陶醉在诗词意境中,活出精彩,赢得生命应有的尊重。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学校准备举办辛弃疾专题的宋词朗诵会,特邀你依据上述材料为本次朗诵会设计一个富有诗意的主题,来稿请附设计说明。要求:①主题须契合辛词特点和词人身份,字数不超过10个字。②设计说明须结合材料二的理解分别陈述。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④当韩愈到了潮州后,他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一片拳拳之心。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韩愈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的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只这一点韩愈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

⑧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节选自《把栏杆拍遍》,东方中心出版社)

  1.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中作者详述韩愈在潮州逐鳄鱼,不避阴雨,到处贴祭文讨鳄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韩愈爱民为民且欲有一番作为的拳拳之心,另一方面也可见韩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B . 选文中作者将韩愈被贬潮州大开教育之功,与王震带领“右派”在新疆垦戈壁绽绿荫的故事进行类比,古今相和,高度肯定了韩愈奉献于民之文人功劳。 C . 选文中作者前后两次将韩愈和李白对比,第一次是为表现贬逐对韩愈影响之巨大,第二次是为烘托韩愈贬而有为,心怀苍生的志士形象。 D . 选文中作者在叙述韩愈遭遇的同时,将自身情感体会和观点评价等融入其中,记叙、议论和抒情多种方式相结合,别具情致地塑造了立体鲜活的韩愈形象。
  2. (2) 文中⑥节在文本的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上启下,上承韩愈困厄遭遇,下启对韩愈独特人生的深入思考。 B . 照应开篇“我”到韩江,使文章叙述结构富有变化且层次更鲜明。 C . 借“我”的行踪,形成了清晰的时间线,使行文结构更清晰有序。 D . 呼应标题,连续假设和追问韩愈的经历,深刻诠释“读”的内涵。
  3. (3) 选文花大量笔墨书写韩愈“谏佛骨”被贬事,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4. (4) 季羡林认为梁衡的散文创作属于典型的“经营派”,充分构思。如欲以“小议梁衡的人物散文艺术”为题,写一则《读韩愈》的小评论,试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

宋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栗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 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赵公:赵扑(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B .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C .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D .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是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在唐宋时比较盛行,常见有碑记、游记、杂记等形式。文中应是点明文体为杂记,杂写所见所闻,因事见义。 B . 熙宁,与下文“元丰”用法相同,皆为皇帝的年号名。文中作为年号纪年法来使用的,此处应指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年间。 C . 公,原为对祖先的尊称,后又常用作谥号,还可以作公爵讲,又可作敬称来使用,文中应指爵位,由此可知,赵抃为当朝皇帝的重臣。 D . 致仕,又称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文中指赵抃因年龄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皇帝,正常退休归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抃在百姓尚未受饥苦之前就下文到所属辖区属官询问灾情及余粮等情况,要求逐层上报,为后面有条不紊地救灾认真做好了准备。 B . 赵抃将人按性别分在不同日子领取救济粮,而且每人一次要领取两天的口粮,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人员拥挤可能造成的踩踏事故。 C . 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招募了两位僧人来帮忙看护照顾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这些病人不至于失去依靠而无所着落。 D .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会停止,旱灾这一年却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常赵抃个人承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②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5. (5) 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本文的意图。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贺铸(1052-1125),字方回,人称贺梅子,做过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此词为其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词人设想与佳人相遇,而对其一往情深,继而想象佳人未来的生活状态,亦自然如其气质一般,极其美妙且又可望而不可即。 B . 有评家以为该词结处叠句最佳,以“烟草”“风絮”“梅雨”三者为喻,写愁之多,尤新奇独特,且兴中有比,读来意味浓长。 C . 上片“目送”一词将词人外在情态与内在情绪融合为一,而“谁与”和“只有”相呼应,虚构之境与真实之情交相辉映,意蕴独具。 D . 下片写词人伫立原地,暮色降临才醒来,再由“断肠”句转而油然生出对“闲愁”的发问,与上片遥相呼应,使全词结构更显圆融。
  2. (2) 结合内容,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看似写羁旅之苦,实则上是诉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2. (2) 白居易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歌颂朝欢暮乐的凡俗之爱,不及秦少游《鹊桥仙》中“”陈述的爱情观这般高超通达,独步千古。
  3. (3)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借嫦娥广寒宫里的场景,侧面表现音乐精妙,让听众沉浸其中久久难以解脱。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最快的速度可以坠落到殿前的台基上,螭首喷出,带着造型的曲线进入排水道,注入内金水河。贯穿紫禁城的金水河北高南低,相差1.22米,具有自流排泄能力,收纳了建筑中流下的水,注入护城河(又称筒子河)。哪怕最强劲的暴雨来袭,护城河的水位也只上涨一米左右。三大殿不止一次被大火焚毁,但紫禁城从来不曾被水淹过。大雨自天而泻,而宫殿坦然接受。

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所以下雨的时候,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不似罗青(台湾诗人、画家)笔下的伦敦阵雨,雨粒大而稀疏,身手好的话,可以如侠客般,从中闪避而穿过。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紫禁城巨大的空间衬托下,雨点是以军团为单位降落的,更显出声势浩大。 B . 在紫禁城巨大的空间衬托下,以军团为单位降落,雨点更显出声势浩大。 C . 但雨点是以军团为单位降落的,在紫禁城巨大的空间衬托下,更显出声势浩大。 D . 但雨点在紫禁城巨大的空间衬托下,以军团为单位降落,更显出声势浩大。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B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 .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D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冷静期”这个概念挺“火”。北京市对休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订,  ①  , 其间只要消费者尚未开卡使用,便允许无条件一次性退费。此前,已有不少地区推行“健身卡办卡7天冷静期”,不少消费者直呼“暖心”。

“冷静期”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只是“后悔权”的一种形式。在网购等消费场景中,设立冷静期已成惯例。如今,  ②  , 可谓把准了行业脉搏,切中了预付式消费的痛点,实实在在地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

“大浪淘沙始见金”,休闲健身行业是朝阳产业,需要提质增效的“冷静期”。经营者不妨多下点功夫,  ③  , 多花些心思,有效引导人们养成健身习惯。如此“冷静期”将成最好的引流方式,为行业健康发展打下行稳致远的根基。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依据文段概括休闲健身行业推行“冷静期”的影响。每句不超过10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因为树的存在,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活成一棵松树,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终成一树青翠。活成一棵柳树,不管土地肥瘦,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活成一棵银杏树,不急不躁,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活成一棵普通的树也好,事实上,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许许多多平凡的树、普通的树汇聚在一起,就有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磅礴。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学校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领悟一棵树”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假设以你为学生代表,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学习“树”拥有的某种品格或风格,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