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美防川者,决之使导:美理人者,当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劳动分工使原本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不文明的 B . 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感官受到极大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家园。 C . 作为艺术之母的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可以使人类实现精神自由,保护人类心灵不受伤害。 D . 白居易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反映国风盛衰、王政得失、人情哀乐,感动人心,是因为它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问题,从产生的缘由、对人的危害、解决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B . 材料一引用马克思的弟子马尔库塞的话,意在论证“科学技术的提升也不能使人类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 C . 为了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例证、引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时代、作者均不相同,但在论述内容上都与美学相关,都谈到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补察时政”作用的一项是()
    A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D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人性断片”下一个定义。
  5. (5) 育人学校将要举办以“叩响文学之门”为主题的审美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以主持人的身份致开幕词,向观众介绍审美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他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他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家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嚎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撤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抵角,对秋分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限。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佐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的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吧,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的正好。在军事上,我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的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妈抱起。

    秋分又逗她:“谁叫你来找爹?”

    小女孩笑着说:“俺娘!”引得人们全笑了。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的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写高翔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出人民情绪高昂,对抗日斗争衷心支持,相信他有战斗经验。 B . 文中写秋分从船上跳下来,“一阵心酸”,“想坐在河滩上嚎啕大哭一场”,表明庆山离家十年来她受的委屈想在此时发泄出来。 C . 秋分逗小女孩,问她谁叫你来找爹,小女孩说:“俺娘!”这一问一答,既写出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又暗示了她娘对丈夫的牵挂。 D . 小说结尾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全知全能的角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这使表达灵活自由。 B . 小说依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从“第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 C .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D . 小说多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并未过多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亲人死去、父子分离、夫妻离散。
  3. (3)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4) 《荷花淀》被誉为“诗化小说”,本文也极具“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B . 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C . 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D . 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相,文中指辅佐君王的大臣,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相”意义相同。 B . 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城邑。 C .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屈原曾担任“三阊大夫”。 D . 甲,本指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本文中则代指身披盔甲的士兵。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当;智国听说后,劝告他早做防备,智伯不采纳其意见。 B . 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得不到土地则定会攻打韩氏。他建议不如献出土地暂免战患,静观事变。 C . 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但仁章劝他不要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于是魏恒子向智伯献上万户邑。 D . 司马光认为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国治家的人要能发现并留住德才兼备之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②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 (5) 任章根据什么得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的判断?请简要回答。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其一)

苏轼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

【注释】①疲苶(nié):困惫。②乌衔肉:《汉书·黄霸传》记载,黄霸为颍川太守,派一位廉吏出外察访,嘱其保密。这个廉吏不敢住宿邮亭,只好在路边弄饭吃,却被乌鸦衔走了肉。黄霸得知后予以安慰。③犬附书:《晋书·陆机传》记载,陆机在洛阳,常靠一条骏犬和家里人往来传达书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出蝗灾之严重。飞蝗如烟雾般,弥天塞地自西而来,迅猛密集如秋天急雨 B . 诗人称“新法清平”,一切安好,其实是以揶揄口吻表达对美化新法的官员的愤怒。 C . 领联以乌鸦衔肉来衬托蝗灾中生灵之苦。乌鸦尚且如此,百姓生活自然更加困顿。 D . 诗人以陆机与家人骏犬传书的典故做对比,抒发自己思念弟弟却寄书无由的感伤。
  2. (2) 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自己:“虽怀坎壤(困顿,不顺利)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本诗正是苏轼这种自我评价的写照,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的“ ”运用比喻高度评价了屈原之志。
  2.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由于秦王暴政,陈涉起兵反抗,百姓积极跟随的句子是:“”。
  3. (3) 《燕歌行并序》中,高适用“”两句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事实,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待到一筷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间苗就摆上了重要日程。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__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然。”小时候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帮着大人到地里间苗,总下不了狠心。一墩苗三四棵,棵棵都长得喜人。倘若良莠不齐的还好选择,但长得齐整的往往就无从下手。

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夜晚走到地头,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波涛,“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尤其   坚实   教导   此起彼伏 B . 甚至   壮实   教诲   波澜起伏 C . 尤其   壮实    教导  此起起伏 D . 甚至   坚实   教诲   波澜起伏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 .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无论内容多么广泛,都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 C . 他平日里喜欢占各种人的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D .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今人悲哀的“厚辟障”太难了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戏剧是由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便是“扮演”,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张,       , 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      , 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对于戏剧而言,      。易卜生《玩偶之家》就展现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从感官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这首小诗。

    藏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唤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8. 写作题
写作

学习金字塔

上图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图形和数字形象而具体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

    请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幅图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