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杨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从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通过文本呈现、声律传唱以及舞台传播,古典戏曲借“陶情”与“风教”功用,提供了一个理解戏曲审美文化的模本,使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杨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

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频,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优秀古典戏曲作品既可以和心悦性,也可以劝善惩恶,这是两则材料观点上的共通之处。 B . 材料一认为,“陶情”完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则完成其德育实践。 C . “通”与“变”是古典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并行逻辑,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因此得以形成。 D . 材料二认为,陶情说决绝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风教说可能漠视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典戏曲勃兴于元、明,从那时起,古典戏曲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就已经形成。 B . 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使中国古典戏曲独特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C . 进入数字化时代,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将是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强化戏曲的陶情功能。 D . 如果想融合古典戏曲的陶情、风教这两种美育功能,我们就不应该对情与理有所偏废。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戏曲的论述中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一项是(    )
    A . 观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元·周德清) B . 本色者为词人之词,否则为文人之词。(明·李开先) C . 剧场即一世界,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明·袁于令) D . 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清·李渔)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戏曲的美育功能?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卖不掉的楼

徐小康

这片名为丽人公寓的楼群,面临锦江,离市中心不远不近,既方便生活也避开了尘嚣,是有钱人最理想的居处。胡福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块地皮搞到手后,聘请了名牌大学的专家来精心设计,又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新型的施工手艺,谁知道如此精心打造的楼房上市后却连一套也卖不出去。

这天,胡福达站在顶层的总经理办公室隔着落地窗朝外看去。楼群外,锦江如同一条碧玉带蜿蜒而来,青山点点,渔舟往来,如同一幅元人的山水长轴。宅区内,绿柳成荫,亭台轩榭时隐时现,人工湖里红鲤嬉戏。八幢造型别致、式样美观的高档住宅楼错落其间。这样的楼房怎么会卖不出去?胡福达叫来销售经理,要他急速印制十万份小册子,向市民广为散发。

谁知半个月过去,依然不见一个前来买楼的顾客。胡福达连夜召开会议。会场上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不是这几年房屋开发过剩了,或者市民没有余钱投入住房消费了。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反驳:“其他开发公司同等价格的楼房论地段、论样式都比不过我们,虽然卖得不如前几年快,但还是不断卖了出去。”

这时一个新来的大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我看问题出在宣传手段上,目前我们搞的这一套太落后。现在是声光色电的高科技时代啊!我们应该调整思路,动用新的宣传手段了。”

当天晚上,市电视台一套、二套在黄金时间就开始播放丽人公寓的促销广告。次日一早《锦江早报》又以特大号字在显著位置刊出了同样的广告,还配上了恒信评估公司的增值预测。如此半个月的滚动播放,丽人公寓成了人人谈论的话题,可是楼房还是一套也卖不掉。

财务经理急匆匆来报告,银行的数千万贷款眼看就要到期,如果逾期不能归还,不但要加收超息,更主要的是公司的信誉从此将一败涂地。

这天下午,来了两个人,年老些的土头土脸,一眼就能看出是个进城务工的农民,中年人衣着朴素,像是普通工薪阶层。胡福达像是遇上了救星,赶紧笑脸迎上去。带着他们看了一圈,谁知两人临走时说:“胡总,这楼房好是好,可惜我们买不起。假使能改成经济房,我们还有一大群亲友要买。”

改为经济房,不但原来预算的巨额利润要失去,而且还要投入一大笔改建资金。为了能让楼房迅速卖出去,如期回笼资金,胡福达虽然心痛得要滴血,可眼下似乎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当天,丽人公寓开进了一支建筑队,到处乒乒乓乓开始了改建。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的广告变成了按成本价促销经济实用房,立刻在全市引起了轰动,几天时间,八幢楼房销售一空。

胡福达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坐下来仔细算了一笔账,用于促销楼群的前期广告宣传和后期改建的费用花了一百万,再加上失去的利润,共亏损四百多万人民币。看来福达公司难以在锦江市维持下去了,胡福达对剩下的员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后,悄悄卷起铺盖准备回乡。员工们闻讯一齐赶了来,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年与他一同打天下的,情同兄弟。大家都眼睛红红的,有人劝他留下:“我们不是正在竞标市政府的经济房开发项目吗?”胡福达长叹一声,苦笑道:“福达公司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进行下期投资了……”

这时一个员工手拿一份报纸急匆匆冲了进来,跑到胡福达身边喘着气说:“胡总,快看!”胡福达接过一看,是当天的《锦江日报》,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一则醒目的新闻——《丽人公寓卖楼难另有隐情》。

三个月前,福达公司的楼卖不出去的怪事,引起了日报的一名记者的好奇,他经过千方百计地追踪暗访,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隐密。

原来,胡福达是一个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城开始了房地产经营开发,成立了福达房地产有限公司。胡福达富起来后,见许多进城的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买不起住房,有心要帮他们一把,可又怕引起其他公司的不满,投诉他恶意竞争,就故意制造了这起楼房卖不掉事件。其实当时想要买楼的人有不少,都被他暗中阻挡了,而那两个提意见的农民和工薪者,也是他请人假扮的。这样胡总就顺势将高档楼改成经济房以成本价卖给了这些农民兄弟和城市居民,为此福达公司亏损了四百多万元。

文章一刊出,在全市引起了轰动,老百姓拍手叫好,同时也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看后当即批示:我们的经济实用房项目,这样的人不能中标还有谁能中标!市委、市政府两套班子经过再三研究,将一个亿的经济实用房开发项目交给了福达公司。

许多购房者纷纷提前把房款打入公司的账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市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请胡福达去现场专访,同时参加的还有数十家房地产公司,台下更是座无虚席。有个记者上台举着话筒对胡福达说:“胡总,您这次策划的楼房事件,得到了市民的赞扬。但据我所知,这背后您还有一个隐藏着的目的,就是竞标到这一个亿的经济房开发项目。请您说说是不是这样?”

胡福达微微一笑,接过话筒回答道:“是的,因为当时参加竞标的有几十家公司,论实力都与我们差不多,所以我就策划了这个事件。”此言一出,立刻一片哗然。

胡福达接着说道:“不过,我是用爱心来策划的。我们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但我更希望在竞争中千万不要忘记老百姓,应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利益。”

胡福达的话一完,会场里顿时静默了,待人们回过味来,霎时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点题,将主人公置身于卖不出去楼的危机中,用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 . 新来的大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楼卖不出去的症结所在,并得到了胡福达的认同。 C . 银行贷款逾期不还会带来严重后果,胡福达将公寓改造成经济房后,还清了贷款。 D . 《锦江日报》的报道,使大众了解了丽人公寓卖楼难的隐情,胡福达得到了各方支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了福达公司为卖楼所做的各种努力都失败后,却意外获得政府一个亿的经济房开发项日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B . 小说以卖楼为线索,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房地产行业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与策划,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C . 小说选材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在客观地反映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夸张,使文章情节始终在文学逻辑中得到推进。 D .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既正面赞扬了胡福达具有社会责任感,也侧面体现了锦江市领导关注民企民生。
  3. (3) 小说采用了反转式结尾,且一转再转,出人意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
  4. (4) 你认为《锦江日报》上刊登的《丽人公寓卖楼难另有隐情》是胡福达安排的吗?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全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 . 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 . 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 . 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敢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 . 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乘机逃脱。 C . 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 . 乌孙自认为远离汉,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②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

  5. (5) 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5.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校,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 (2)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2. (2) 苏轼《赤壁赋》中,表达愿与神仙同游,与明月共存的美好幻想的两句是“。”
  3. (3) 杜甫《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句子是“。”
7.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I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又到一年端午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袭了中华民族的农耕基因,浸染了儒家文化的_________。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形成了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大众活动。端午囊括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物语,赓续着祖祖辈辈_________的文化方式,却能和当今的生活新风尚产生密切的关联:可以反复使用天然绿色的粽叶,利于使它降解的特性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赛龙舟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正是全民健身的良好载体;撒雄黄、采菖蒲、挂艾叶等习俗的本质是灭虫消毒,符合“环保无残留”的健康生活理念。端午节有着中国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依然能在今天“活起来”,并和人民群众达成了共建“美好生活”的默契。这种“_________”的文化遗产,不妨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
    A . 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      美美与共      多多益善 B . 源源不断      薪火相传      和合共生      贪多务得 C .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和合共生      多多益善 D . 源源不断      一脉相承      美美与共      贪多务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以反复使用天然绿色的棕叶,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 B . 可以被反复使用的天然绿色的粽叶,利于使它降解的特性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 C . 天然绿色的棕叶可以被反复使用,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 D . 天然绿色的棕叶可以被反复使用,使它利于降解的特性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8. 综合题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象牙制品,有所不同的是,      , 而金沙遗址的象牙均未经火烧直接埋入土中。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使用象牙的目的有所不同,但具体为何种用途,尚无法知晓。三星堆和金沙都有面具发现,但从使用情况看,三星堆对面具的使用更为频繁和重视。面具在古蜀国祭祀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仍需要更多研究。三星堆和金沙各发现了一大一小青铜立人,他们都做同一种两手虚握的手势。(       )。但中空的双手究竟握着何物?目前也是一大谜题。我们在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仅零星发现有刻划符号,而在金沙遗址,尽管有卜甲出土,则未曾发现明显的符号刻划痕迹。因此,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还是金沙遗址,      , 古蜀文明是否已使用文字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

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还是金沙遗址,古蜀文明带给我们巨大惊喜的同时,      。相信随着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工作的开展,将有更多古蜀文明的蛛丝马迹一一展现,为我们冲破萦绕在古蜀文明面前的重重迷雾。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B . 这种相似性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 C . 这种手势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 D . 这种手势反映了两个遗址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类似的宗教仪式规范,昭示了两个遗址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