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知识点题库

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粒子是(     )

A . 质子 B . 中子 C . 电子 D . 核子
汤姆森发现了,说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核是由 构成的,其中带正

电 ,不带电.

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质量为ag,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

A . B . C . D .
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电子数为(    )
A . 25 B . 30 C . 55 D . 80
已知氧元素有16 O、18O两种同位素,碳元素有12C、13C、14C三种同位素,这五种微粒构成CO2分子,其分子种类可能有种,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有种.
下面有关12C、13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有相同的中子数和质子数 B . 互为同位素 C . 物理性质相同 D . 核外电子数不同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 (1) 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 (2) 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3. (3) 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 . 质子数不同 B .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 中子数不同
  4. (4) 如图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周期第ⅢA族.

a、b、c、d是1~18号元素,a、b元素的阳离子和c、d元素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c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比d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多,则这们的核电荷数大小关系是
豆腐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每 100g 豆腐中平均含磷 119mg。这里的“磷”指的是( )
A . 磷元素 B . 磷单质 C . 磷原子 D . 磷分子
建立结构与层次的观念,有利于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下列各项中,依次与图中a、b、c、d四圈所表示的结构与层次对应的是(   )


A . 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B . 质子→原子核→原子→分子 C .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D . 动能→势能→机械能→能量
黑箱是指科学研究中一类内部结构无法打开或无法清楚展示和认识的系统。如图所示,通过对黑箱“输入”“输出”的信息,推理出黑箱内部情况的方法称为黑箱法。下列操作主要运用了黑箱法的是(   )

A . 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B .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 C . 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D .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
用“ ”“ ”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互为同位素 B . 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C . 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 . 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2. (2) 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 (1) 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 (2) 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 . 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 . 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 . 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等着陆地球。
  1. (1) 科学家利用美国公布的月壤密度0.8g/cm3 , 设计了能装入2000g的月壤采样容器,但此次采集的月壤装满该容器实际质量为1731g,则此次采集的月壤密度为g/cm3(保留1位小数);与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选填字母)。

    A.空气    B.水分    C.矿物颗粒    D.腐殖质

  2. (2) 月壤中有丰富的可作核聚变燃料的He-3,如图所示为He-3发生的一种核聚变示意图。①②③④⑤所示的微粒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填写序号);共有种元素的原子。

  3. (3) 随“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地球的还有一批质量为40g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太空特殊的环境可使水稻种子的发生改变;这种变异属于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
关于科学家及其重要的科学贡献,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沈括最早记述了磁偏角的存在 B . 卢瑟福发现电子 C . 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 . 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 (1)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提出了“面包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 。
  2. (2)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 . 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 . 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 . 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 . 8个质子和6个电子
某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若以 分别代表电子、中子与质子,则下列各示意图中,带正电的是(    )
A . B . C . D .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1911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2)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       
    A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 验证证据的过程
  3.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 α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