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这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杨亮《海上新“思路”》

  1. (1) 材料一图A中宫殿占地广阔,表明城市职能突出。图B城市商业功能增加,城内瓦子(瓦舍)盛行,主要原因是族建立的金政权,1127年攻破东京,北宋灭亡。由图A到图B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渐转移,以此同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2. (2) 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没有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活动与近代欧洲的不同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 . 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 . 注重发展生产 C .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 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西汉的都城是(    )
A . 咸阳 B . 镐京 C . 长安 D . 洛邑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    )
A . 光武中兴 B . 文景之治 C . 康乾盛世 D . 贞观之治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 . 农民起义 B . 匈奴的威胁 C . 王国问题 D . 统治者的腐败
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①秦始皇

②秦二世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⑤汉景帝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⑤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其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之时采取的措施是(   )

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③④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朝代建立于哪一年?(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公元前221年 B . 公元前209年 C . 公元202年 D . 公元前202年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注重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刘邦善于用人 B . 项羽刚愎自用 C . 刘邦实力强大 D . 项羽能征善战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材料一: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文物图

图片_x0020_100005

图片_x0020_100006

图片_x0020_100007

图片_x0020_100008

骨耜(挖土)

石铲(翻土)

石刀(切割)

铁犁铧(耕地)   

浙江河姆渡出土

陕西半坡出土

陕西半坡出土

河南辉县固村出土  

材料二:历史上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汉初统治者,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汉文帝、景帝、光武帝及唐太宗统治时期,减轻农民的赋税等措施,推动垦田面积大量增加。

宋朝时,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天下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明朝农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从南美引进玉米、马铃薯等新作物。清前期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推广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材料三:(这一水利工程)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修和修整,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此工程处于震区却没有损毁和垮塌,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基本完好、安全。

图片_x0020_100009  

材料四:由于农耕生产始终受到重视,总结农业经验的农学著作相当多。农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突出内容。

谚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

谚语:冬耕宜早,春耕宜迟。

——明朝时期《农政全书》

  1. (1) 联系所学,写出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农具名称和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2. (2) 联系所学,依据材料二,说明以下观点。(填写序号即可)

    第一,秦国通过土地制度的调整,鼓励生产,国力增强。

    第二,汉唐统治者通过降低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出现社会稳定的治世局面。

    第三,宋代南方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第四,在继承的基础上,明清时代的农业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 (3) 请写出材料三图文描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并概括此工程的历史功绩。
  4. (4) 联系所学,写出材料四中任意一部著作在农学史上的地位。
  5. (5) 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和自身理解,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至少两个角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自晁福林《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东汉建立之初,因为统一战争的需要,曾经对农民征收田税什一。建武六年(公30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以纾解民困,为了节省开支,东汉精兵简政,裁并一大批郡县,减少大小官吏数万人;还撤销地方军队,组织军队进行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统治者稳定社会局面所采取的措施。
西汉初期,历经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强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著名的治世局面,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汉武盛世 C . 光武中兴 D . 西汉盛世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汉王朝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北魏迁都示意图:

迁都后,“帝”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2. (2) 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 (3) “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4. (4) 运用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意义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吴联军

    曹操失败

  5. (5) 公元494年北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A地,A地是哪里?材料中的“帝”指的是谁?
某班学生围绕“两汉的兴衰”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作出如下思维导图。请结合此思维导图回答问题。 

 

  1. (1) 结合所学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及东汉灭亡的时间。 
  2. (2) 请结合此思维导图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结合思维导图对每一个局面进行阐述 

     ③从两汉的兴衰你得到什么启示 

     ④语言流畅,字迹清晰,120字左右 

西汉的建立者是(    )
A . 吕尚 B . 刘秀 C . 李斯 D . 刘邦
“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6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篇目二:史料说史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二:汉武帝在开发资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3. (3) 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前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5. (5) 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 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 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外交之盛】

材料三:

  1. (1) 材料一描述的情景的出现得益于哪一治世局面?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指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 (3) 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4) 【文化之盛】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年达上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一郡国学。试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号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材料四:“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 (1) 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 (3) 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治世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措施

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的劳动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跶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摘自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罗斯福通过帮助银行恢复信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但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者,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据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下)

材料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2. (2) 三民主义是哪一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体现孙中山“共同富裕”理想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为直接解决图片中的问题,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 (4)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同富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