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  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从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下图中一位日本青年手举“向南京市民谢罪”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其“谢罪”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    )

A . 签订的《马关条约》 B . 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C . 发动的七七事变 D . 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丽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  “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毛.泽东说:  “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一((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四:l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l948年9A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并取得了胜利。

  1. (1)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一,国共两党为“努力国民革命”在军政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什么举措?为“除军阀”又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这个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3. (3) 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5. (5) 材料四提到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战役是什么?

  6. (6) 通过以上探究,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如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该纪念章是为纪念哪一历史事件颁发的(    )

A . 台儿庄战役 B . 九一八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卢沟桥事变
下列图片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①④③

下图是由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主版为一幅当时完整的中国地图,并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划,代表着“七七事变”的两个“7”字,醒目地出现在中国地图上,以纪念这个民族觉醒的日子。该火花主要号召(    )

A . 全面抵制日货 B . 民众实业救国 C . 全民投入抗战 D . 人民推翻帝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期间,民众甚至为了几个劳逸费,帮助日军搬运炮弹。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打响。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负责指挥作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邀请周恩来到其寓所共话战局。李宗仁指挥战前一向都拥兵自重的“杂牌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他们放下成见、放下自私,携手共赴国难;中共则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桶桶开水,一罐罐小米稀饭从这里送往前线。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5年4月9日第1624期《抗战地理二》

  1. (1) 什么历史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
A . 九一八事变幕式 B . 淞沪会战 C . 南京大屠杀 D . 卢沟桥事变
如图所示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二:七七事变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习.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如何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和抗战胜利伟大意义?
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张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 (1) 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请你判断下列史料所属的类别。(只填序号)

    ①金字塔    ②张学良回忆录音    ③司母戊鼎    ④《史记》    ⑤《中国共.产.党党史》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

  2. (2) 任务二:【运用表格——归纳历史影响】

    完成下表中①②处内容的填写,并归纳两个条约的共同影响。

    内容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共同影响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等

    赔款

    2100万元

    2亿两白银

    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其他特权

    协定关税

  3. (3) 任务三:【分析数据——解释历史现象】

    解读如图数据,运用相关史实,简述“沙俄—苏俄—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

    图一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图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的比重

  4. (4) 任务四:【构建联系——阐述历史过程】

    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组,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组:1924~1929年经济繁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七七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杜鲁门主义

综合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2014年04月13日06版

材料二: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亊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日本,这次(中日)是还要制造亊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亊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

——中新网2014年1月2日电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 (1) 结合所学知识,给材料一中的观点提供依据。
  2. (2) 请用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史实说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
  3. (3) 为什么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在12月13日?
  4. (4) 抗战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请你谈谈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 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战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二: 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晨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 (1) 图二的照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 . 第一手资料 B . 第二手资料
  2. (2) 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 (3) 根据以上图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关系是两千多年友好,五十年对抗。”

——周恩来

材料二:“八年间的死亡惨烈,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你们无条件投降。”

——新华社社论(1945年8月)

材料三:“……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

——2005年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送审本

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日本政府表示将全力协助中国抗击疫情。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主动向中方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东京晴空塔专门点亮了红色和蓝色,为中国武汉抗击疫情祈愿和加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此表示,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我们对其他国家人民给予中国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铭记在心。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是一时的,友情是长久的。

  1. (1) 近代史上中日之间“五十年对抗”完全是由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请举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三次侵华战争。
  2. (2) 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列举一例日本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暴行。十四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侵略持一种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三、四,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历史在设计着建筑,建筑在浓缩着历史。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角锥体状的陵墓是,是埃及人智慧的结晶;1937年,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谢晋元率部与日军血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四行仓库见证了会战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幅漫画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1. (1) 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别指出它们发生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指的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 (3) 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提示:理由从时间和影响两个角度思考)
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 . 新四军纪念馆   C . 九一八纪念馆 D . 渡江战役纪念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 节选)

材料二:“我有一只玩具箱,丟在上海大同坊。飞机汽车件件有,还有娃娃和小床……可恨日本鬼子兵,八月十三响炮声……几时收复失地回上海,妈妈再给我买个汽车和小人?”

——抗战歌曲《失去了的玩具箱》

  1. (1) 卢沟桥被谁“绑架"了?在哪一年“被绑架"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3. (3) 材料二中的“八月十三响炮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在抗战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 .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 .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 . 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 . 曲折前进,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