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 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 C . 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D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
马戛尔尼访华时从中外对比角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国的化学、医学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

②采煤用手工而不用机器

③洋兵一旦入侵,中国很难抵挡

④中国之受教育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足也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鼓励商业发展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     B . 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 . 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    D . 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原因的表述,不正确是(    )


A . 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    B . 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 . 防御西方殖民势力    D . 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材料二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  此辈(注:华商和商人)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吝惜,朕亦不许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

 

  1. (1) 材料一中表明“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      。

  2.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清政府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4. (4)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实行这种政策所产生的后果的认识。

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乾隆盛世

下图曾是乾隆在位时得出“朕甚忧之”的结论,其“忧”的是(     )

A .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B . 人口在匀速增长 C . 农业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D . 土地兼并严重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扬言“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用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此话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是(   )

①中国农业发达            ②中国商业快速发展

③中国军备废弛            ④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在近代世博会上,中国的丝绸、茶叶、景泰蓝等农耕文明的经典之作,在蒸汽机、电灯、  电话机等工业文明的杰作面前,犹如“明日黄花”。造成这一差距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是(    )

A . 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B . 专制皇权严格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C . 盲目自大的心态使国家闭关自守 D . 商品经济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其主要表现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官场风气腐败,官员不为民办实事

③工业化总体水平与英国相差很大

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 (1) 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材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到中国,提出追使进京、开放通商口岸、减少关税、 租用浙江舟山附近-海岛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自由传教等要求。马戛尔尼走了,带着万分的沮丧黯然而去。因为乾隆帝拒绝了英使的要求。因为他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请完成: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对马戛尔尼的这些要求作出恰当的分析、评论。

乾隆时期,来华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 . 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C .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 .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不断发生,这种碰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碰撞,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请求通商,但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这时的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危害?
  2. (2) 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文明用武力与中国的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这次碰撞始于哪一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发生什么变化?
  3. (3) 有史学家认为,18世纪英国文明出现于印度大陆时,首先是以掠夺者的形象出现的。请列举一个能证明上述观点的史实。
  4. (4) 在文明的碰撞中,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民主政治方面进行怎样的探索?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西方国家获得了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然而在盛世繁华中却隐藏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在位(1735-1795)中外大事记

中国

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

连年出现文字狱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

高产作物甘薯在全国普遍推广种植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

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

只许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

材料二: 1797 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两届任期后,自愿放弃权力,隐居在自己的农庄;而乾隆皇帝却在禅位给嘉庆皇帝后,依然大言不惭地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1.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乾隆时期“盛世”的表现。
  2. (2) 与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相比,同一时期的欧洲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政治主张?
  3. (3) 有学者认为,大清的衰败在乾隆时期就理下了祸根。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层面论证上述观点。
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1861年,名士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 (1) 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2)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依据材料四与材料三回答,魏源与冯桂芬提出了怎样的相似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朝《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通过对清帝国的观察与分析,英使马戛尔尼认为清帝国实质上是极其.虛弱的,它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材料三:英国使团中的孩童托马斯对中国人用手工而不用机器采煤感到惊讶。英国人为他们的绞车、轨道和铁皮运煤小车而自豪。已经席卷他的国家的工业革命是那样深入孩子的心灵,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新的景象。“机产出资,机工出力”主要出现在哪些城市?
  2. (2)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中期面临哪些内外危机。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面对危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