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 . “贞观之治” B . “乾隆盛世”  C . “开元盛世” D . “文景之治”
下列对“乾隆盛世”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②精耕细作技术和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推广,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

③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④伟大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也成书于这一时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 .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 . 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 . 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 .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 .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 . 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两百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 .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近代中国被西方国家武力打开大门的根本原因吗?

马戛尔尼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等材料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比较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发展状况。

比较中英近代前夜历史

 国家

 项目 

清朝前期中国

英    国

经济状况

及文明类型



政治制度



外交政策



思想文化



军事力量



综合国力



明和清前期,中国沿着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帝国的繁盛 B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近代的曙光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吐王有温情;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小强同学以“话说清朝那些事儿”为主题展开了综合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为本次活动拟定的部分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主题

话说清朝那些事儿

屹立于世界东方

①清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写出此民族的一位杰出首领。

抗击外来侵略

②清朝时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清政府在西藏、新疆、台湾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奠定中华版图

清朝前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探究盛世危机

④在“乾隆盛世”的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请结合史实选择一种你认为最严重的危机,并说明你的理由。


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不能抵抗入侵的洋兵,其主要依据有(    )

①中国军队战斗力弱

②中国军队所用的军器落后

③中国政府没有派重兵镇守广东

④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②
探讨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代中国落伍就是在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悄悄的走向没落。品味、思索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镜、知古预今,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材料一:马戛尔尼来了,不远万里,带着希望漂洋过海而来,马戛尔尼走了,带着万分的沮丧黯然而去。因为乾隆帝拒绝了英使的要求。因为他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材料二:康熙视察书苏州之后认为,当地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他敦促当地官员努力纠正这种社会现象。雍正帝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统治者的这种认识使中国失去社会转型的大好时机,沿着农耕文明的轨道缓慢前行。

材料三:为巩固统治,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技在晚明短暂辉煌后,走向没落,被西方彻底拉开了距离。

  1. (1) 材料中乾隆帝拒绝的底气是他开创了一个盛世,史称什么?反映统治者什么心态?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 (2) 材料中反映清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农耕文明经济特点是什么?

  3. (3) 清思想文化专制表现在哪些方面?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的晚明科学家是谁?

下列是马戛尔尼来华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19世纪中期由英王派遣来华的

②来华的目的是为乾隆皇帝祝寿

③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岛屿的要求

④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隐藏的危机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读下列中国、英国发展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发展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 (1) 材料一的示意图中A、B时间段中国所处的朝代分别是什么?英国在C阶段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发生这一重大事件使英国取得了哪个相应的重大成果?
  2. (2) 中国经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经过A、B两个发展阶段后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请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治、对外政策两个方面分析其落后的原因。
  3. (3) 材料二的内容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的通过颁布标志着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美)基辛格《论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并分别举一例史实证明。
  3. (3) 材料三评述的是清朝时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政策。
马戛尔尼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等材料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比较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发展状况。

比较中英近代前夜历史

国家

项目

清朝前期中国

英    国

经济状况

及文明类型

政治制度

外交政策

思想文化

军事力量

综合国力

阅读下面材料:

19世纪前期马克斯曾预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 (1) 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哪一朝代?
  2. (2) 根据所学内容,请列举出3项天朝帝国幻想自欺,逐步走向衰亡的表现。​
阅读表格,回答相关内容

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时期的欧美国家比较表

明清时期的中国

同时期欧美国家

政治

史实

完成资本产义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结论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比欧美国家落后

经济

史实

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的仍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经历工业革命,

经济迅速发展

结论

思想

文化

史实

文艺复兴、宗教运动、

启蒙运动

结论

文化专制,愚昧无知

倡导自由、民主、科学

对外

政策

史实

嘉庆皇帝宣称:“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英国建立广阔的殖民地

结论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1. (1) 联系上述表格相关内容,将上述表格补充完整。
  2. (2) 从历史观点的得出角度,写出一个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
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请结合图片说明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圣洁、聪慧。这个形象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手牵欧洲武士,视之为玩物,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1. (1) 图1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什么心态?图2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 (2) 当时中国有位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中国统治者怎样的心理?
  3. (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早期指出:“他们(中国)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到1764年,伏尔泰又说:“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其主要表现有(   )

①乾隆中期,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

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

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  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 . 中国处于历史最强盛时期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空前广大 C . 中国近代文明已全面孕育 D . 帝国繁盛与近代前夜危机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