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点题库

世界博览会是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851年英国能够成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B .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 . 英国拥有许多发明创造 D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19世纪中期,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事件有(  )

①明治维新       ②罗斯福新政  ③美国南北战争    ④俄国1861年改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④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法令在农民中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这是一位学者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这一事件是(  )


A . 农奴制改革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苏联解体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 打击了农奴制度 B . 促进了经济发展 C . 加强了军事力量  D . 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地位
九(l)班同学在一次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它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它客观上促进了新大陆的开发;它把灾难带给了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部族之间战争被挑起,上亿人口被掠夺。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三角贸易 C . 世界市场形成    D . 美国内战
我们身边的事物,都经历了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活动案例:

交通运输方式的演进

步骤一   追根溯源

古代交通进步是人类文明曙光初现的重要标志。古史传说称“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这是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步骤二   交通进步

1764—1790年,瓦特完成对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825年,驾驶“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并获得成功;

1885年,卡尔·本茨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的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 , 取名“飞行者1号”;

步骤三   感同身受

小李的感受:交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带动交通发达。

你的感受:(不得照抄上述感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谛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1963年演讲稿)

材料二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候选人黑人奥巴马胜利当选,打破了白人垄断总统职位的历史。2012年,他击败罗姆尼,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材料三  身着便服的25岁黑人警察奥马尔·爱德华在回家路上,看到一男子敲碎车窗行窃,立即上前制止。该男子欲逃脱,爱德华掏出手枪紧追不放。正在巡逻的三名白人警察看到这一幕,就认为持枪的黑人爱德华是歹徒,连开三枪将其射杀。共和党众议员查尔斯·兰热尔说:“如果你是警察,随身携带手枪,而你是有色人种,那无论你是身穿警服还是便衣,你被同僚误杀的几率都比白人高出很多。”

——《参考消息2009年6月2日第6版》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立国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源于美国历史上的哪个文件?

  2. (2) 材料一中,《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3. (3) 联系材料二、三,你认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已完全实现?为什么?

普鲁士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德意志统一之前曾这样指出:“38条关税界限窒息了内部商业,它们无异于捆绑着人躯体各部的38条绳索,使血液流动不畅”。这说明德意志的分裂不利于()
A . 向国外输送本国商品 B . 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C . 与其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 D . 国内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下列人物与科技发明搭配正确的是:(    )
A . 莱特兄弟——轮船 B . 卡尔·本——火车 C . 爱迪生——耐用硫做灯泡 D . 斯蒂芬森——汽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交通发展简表

类别

大事记

公路

1760—1774年,议会批准了452项公路筑路申请

至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

内河航运

1761年,开凿第一条内陆运河

18世纪90年代,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

铁路

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

1845—1847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材料二: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铁产量也从1770年的5万吨增长到1861年的380万吨。1801—1851年,英国国民总产值增长125.6%,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交通飞速发展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 (3) 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再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主要表现在(    )
A .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 公社监督工业生产 C . 管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 . 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本书是(    )
A . 《独立宣言》 B . 《人权宣言》 C . 《拿破仑法典》 D . 《共.产.党宣言》
德国《世界报》3月7日报道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5月5日)临近之时,来自中国的礼物——一座高4.4米、重2.3吨的巨型马克思铜像6日下午抵达德西南部小城特里尔,这里是马克思的出生地。以下属于马克思发表的文献是( )
A . 《共.产.党宣言》 B . 《独立宣言》 C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 《国家工业复兴法》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英国从奴隶贸易中所得到的资金甚至超过了国内的积累。英国重要的商业和船运业中心利物浦,本是一个荒僻的小村落,在奴隶贸易中发展成英国的第二大港口。”从这段史料中得出的结论是(    )
A . 奴隶贸易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B . 奴隶贸易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C . 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大量黑人劳动力 D . 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
A . 葡萄牙 B . 荷兰 C . 西班牙 D . 法国
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兼战士创造的,这两个人的关系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的故事。”这两个人是(   )
A . 法拉第和爱迪生 B . 卢梭和伏尔泰 C . 牛顿和爱因斯坦 D . 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图片反映的科技成就,属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是(   )
A . B . C . D .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他这么说是因为林肯(    )
A . 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B . 通过《独立宣言》,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 . 颁布《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D . 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是一个岛国,新航路开辟后,处在世界商业通道的中心。由此刺激了英国的经济,让它向工业经济发展。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工业革命是人的创造力的焕发,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据钱乘旦《英国通史》等改编

材料三:哥伦布和其他航海家的发现之旅主要目的也是帮助欧洲人找到富饶的中国。为什么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会认为中国是富饶的国度呢?……拜哥伦布所赐,欧洲人终于找到了财富。——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1. (1) 图1中的人物与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图1中的人物与图2政治体制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怎么知道当时“中国是富饶的国度”。如何评析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是富饶的国度”这个论断?
  4. (4) 运用上述材料所提及的事件及其影响,简述“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方世界优势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后,海外贸易照样进行,而且逐渐发展。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 乾隆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王翔《晚清丝绸业史》

材料二:从 1640 年到 1840 年,在这 200 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与之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乾隆对海外贸易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乾隆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2. (2) 材料描述的西方社会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并根据划线部分分析它对生产力的具体影响。(不得照搬原话)
  3. (3) 请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在西方取得巨大变化的时间里,中国却“景物依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