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知识点题库

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


A . 黄海战役      B . 辽东战役    C . 威海卫之战  D . 旅顺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中苏美英《开罗宣言》

  1. (1) 写出“割我台湾”的时间和条约。

  2. (2) 结合史实,从中日双方概括“国几不国”的日本为什么不到三十年能“割我台湾”?

  3. (3) 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角度分析“还我台湾”的原因。

《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三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 . 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一样 C .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 .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小奕预习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发现《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条款,她猜想有以下原因,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B . 列强在华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瓜分中国计划破产 C .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势力范围等,平衡了列强在华利益 D . 列强在华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已将中国土地割让完毕
关于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义和团势力起源于山东地区

②义和团与帝国主义联手,力量强大

③达到削弱义和团势力的目的

④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的侵略势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在谈到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 . 香港岛 B . 广州 C . 台湾 D . 辽东半岛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下面内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 . 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 . 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 . 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在1862年慈溪战役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 . 戈登 B . 西摩尔 C . 华尔 D . 瓦德西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列强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茶和丝,茶和丝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福建、浙江等地开始大规模种茶,还设立专门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的加工厂。这样,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被强性拽入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附庸。”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 . 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 B .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 .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D . 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教国”的口号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 . 中英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通商战争 D . 夷匪犯境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虽然撤出舟山(位于浙江省),但仍将舟山等岛置于其“保护”之下。英国此举意在(   ) 
A . 将清政府变成其统治工具 B . 加强控制西南地区 C . 打开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 D .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你会发现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 (2) 仔细观察材料一的年代尺,请分别写出②③所指的两场战争的名称,并列举一组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观点。
  3. (3)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国的有识之士作出了积极回应。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两次著名的“回应”?两次“回应”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使中国痛失台湾是在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A . 《辛丑条约》 B . 《瑷珲条约》 C . 《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小华归纳了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状况如下表。与其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是(    )

年份

茶出口(万斤)

丝出口(包)

1843

1300

1000多

1855

8400

56000多

A . 中英协定进出口货物税款 B . 英国获领事裁判权 C . 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D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依据是(    )          
A . 中国第一次遭受外国入侵 B . 清政府被推翻 C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19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     )
A .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 .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他是八闽大地的骄傲,也是国际禁毒史上堪称人类典范的第一座精神丰碑。”和他相关的事迹是(   )
A . 抗倭平海 B . 虎门销烟 C . 魂壮黄海 D . 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