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运用这些原则解决了与苏联的建交问题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和谋求国际地位,追求国家富强和探求经济振兴的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重大失误和挫折?

  2. (2) 20世纪70年代,在“乒乓外交”和第三世界推动下中国分别取得哪两项外交成就?

  3. (3) 1953年,由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政府代表共同倡导的什么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请说出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

  4. (4)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 立异的。”

    这段经典之词是 谁 在 什么场合 说的?这段经典之词被提炼概括为 什么方针? 

  5. (5) 在日本明治维新110年和中国康梁变法80年后,新中国也掀起一场追求国家富强,经济振兴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是以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为标志的。这次会议简称什么?会议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归类。小王同学找到了以下内容,可归类为一类的内容有(    )

①尼克松访华                                ②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不包括(    )
A . 互不侵犯 B . 平等互利 C . 和平共处 D . 和平与发展
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緬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C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 . “求同存异”方针
60年前的万隆会议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B .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等问题 C . 美国与会代表挑起争端 D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世纪中期德国政治家俾斯麦曾这样评论国际政治原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曾经多次上演“强权即公理”的荒诞剧。以下国际会议中,没有出现上述局面的是( )       
A . 巴黎和会 B . 华盛顿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万隆会议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 . 参加万隆会议 B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抗美援朝 D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
A .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D .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声音开始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 . 中美建交 B . 承办上海APEC会议 C . 实行改革开放 D .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后,至今已有57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2015年4月22日,习.平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参会国家的积极响应。

  1. (1) 亚投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主要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和洲,东亚国家中没有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是朝鲜和
  2. (2)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哪一方针,得到了与会亚非国家的一致认可?
  3. (3) 时隔60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万隆精神”?
建国以来,新中国的外交家们在风云变幻的斗争博弈中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

③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

④90年代第三次建交高峰的出现与一批新国家的建立有关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借外交之镜看中国之地位】

材料一:剪影:20世纪上半期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材料二: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德、英、法、意等57个国家不顾美国阻挠纷纷加入。

  1. (1) 时任中国政府代表的顾维钧曾说:“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请运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2. (2) “二战中参战时间最长的中国获得了第一个签字的殊荣”,请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美国《时代》周刚的封面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链接】2015年9月22日至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平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达成多项成果,如:双方承诺支持国际金融框架,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强力推进谈判,扩大能源、环保、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同意在非洲、亚洲等地拓展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急救灾等领域三方合作;在双、多边层面加强反恐合作,继续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

  1. (1) 列举相关史实,说明上述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分别折射出怎样的中美关系。
  2. (2) 根据相关链接,说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成果对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有何启示。
  3. (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大贸易国。综观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虽历经起伏,但合作共赢是主流。这说明了什么?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
A . 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 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 . 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2018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平应邀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开始于(    )
A . 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B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尼克松访问中国 D . 中美正式建交
某校同学要编写一期以“周恩来外交成就”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关于周恩来的活动与评价中,最适合这一主题的应是(    )
A . 深明大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 顾全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高瞻远瞩——推动中美关系坚冰消融 D . 争取和平——奔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近代以来,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据此回答题。
  1. (1) 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复杂而纠结,有遭受美国侵略的痛苦,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与“痛苦”、“效仿”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抗美援朝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建立中华民国                    ④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 (2)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当时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表现在(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 . 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借外交之镜看中国之 地位]

材料一:剪影:20世纪上半期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材料二: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德、英、法、意等57个国家不顾美国阻挠纷纷加入。

  1. (1) 时任中国政府代表的顾维钧曾说:“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请运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
  2. (2) “二战中参战时间最长的中国获得了第一个签字的殊荣”,请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材料二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