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新闻两篇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一种原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B . 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 C . 据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3月22日第十八个世界水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与污水大量产生有关,每年致病致死数以百万人计。 D . 日前,冯三镇客运站和永温乡客运站的43名农民工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在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六万余元工资。
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有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这首诗相似的诗句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相关链接:

①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时的情景,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②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 (1) 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2. (2) 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3. (3) 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来自各经济体的约百名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 B . 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思考人生,写下了富有思想性的佳作《病榻杂记》,完全可以说是季老“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 .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欣赏者要自己体悟,一经点破,那含蓄蕴籍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 . 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适应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我的五样》采用回答一道心理测验题型的形式来凸显主题,而本文则是按照从“疑虑”到“不习惯”再到“坚定的心理”这条线索来表现主题的。 B . 青春是一幅画,有明快舒展,也有阴暗紧缩;有欢乐,也有苦恼。我们要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努力使自己的青春成为雨果名言“青春即使在痛苦中也闪烁着它的光彩”的美丽写照。 C . 家教是一门学问。应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家教,家长们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避免陷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误区。 D . 为保证北京奥运会期间交通顺畅,有关部门采取在某个时段限制某些车辆行驶,实施至今,效果良好。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水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等一系列世纪之谜休戚相关 B . 宋词里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后学者应该不持偏见,兼收并蓄 , 才能真正把这份财富继承下来。 C .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有人甚至认为是男士的“足球”、女士的“巧克力”,我嘴上虽然没有否定,心里却不以为意 D . 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 , 热闹极了。
新闻也叫,其结构一般包括、导语、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其基本特征是

《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④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⑤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⑥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⑦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⑧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⑨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⑩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⑪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⑫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⑬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 (1) 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2. (2) 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

  3. (3) 请用找出文中一处令你最有感触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幅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

  4. (4) 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 (5) 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6. (6)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7. (7) 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8. (8) 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 . 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 . 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C . 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 . 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飘扬    接载    序幕    旗杆 B . 仪式    象征    恢复    古典 C . 告终    夜暮    离任    港湾 D . 瞩目    庭院    护卫    宣读
选词填空。

①4点30分,面色(庄重  凝重  郑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理  治理  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刘辰瑶)  中国气象局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通报会议。会议上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将全球气象卫星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并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

    《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和到202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是: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格局,发射“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发展GPS掩星探测仪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提高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立与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从定性应用向定量应用的转变。

    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建立“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运行、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建立“风云”三号极轨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成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遥感应用业务体系,卫星应用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气象灾害、气候变化、水利、林业、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0年计划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的发展任务。“风云”二号03批卫星按照“双星观测、在轨备份”业务模式的要求,计划发射3颗,设计寿命4年;“风云”三号卫星按照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运行,卫星设计寿命4年,计划发射3颗上午星和2颗下午星;降水测量雷达卫星以全球降水分布及强度监测为主,计划发射1颗业务星;“风云”四号光学星按照东、西轨道位置布局,建立双星业务运行模式,计划发射2颗业务卫星,设计寿命7年。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任务。按照星地协调、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做好地面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实施“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改扩建工程,完善辐射校正场和建立气象卫星遥感仪器航空定标校飞系统,稳步提高地面应用系统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拓展气象卫星遥感应用领域,提升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同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1. (1)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2) 《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哪些主要内容?

  3. (3)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欧盟之后,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国家”一句中“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联系实际说说中国气象卫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写法借鉴】写一个场景,就是写一个场面。写场景要注意点面结合,有点有面地描述。场景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有许多人参加的活动。比如本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降下港督旗、告别港督府等四个主要场景,就写得条理清晰、形象生动。

【片段仿写】请你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课间活动的场景。(150字左右)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wěi)   (lǔ)游    (zhì)意     纳(cuì)   相(gé) B . (móu)   (yì)制    (chè)退     (fén)烧   (bō)璃 C . (qì)    (láo)房   踉(qiàng)   呆(zhì)   (kěn)求 D . (mò)    (shì)息   (tián)蜜    回(gù)    清(chǔ)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究竟    温柔    意味    参观    报道 B . 晴琅    导游    扼住    美妙    试验 C . 总监    痛心    逐渐    废墟    残状 D . 袪赶    木箱    刺耳    悲剧    折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埃·姆·罗森塔尔

    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真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 000名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给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到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 (1)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晴朗的天气、碧绿的草地、嬉戏的儿童,并且在开头说“最令人毛骨悚然”“真像一场噩梦”,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 (2) 结合阅读材料,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②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3. (3) 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4. (4) 文章写的是奥斯威辛,但首先介绍的是布热津卡,如果把前三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 (1) 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不超过5个字)。
  2. (2) 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①

  3. (3) 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①

  4. (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A . 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 . 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 . 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 . 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 . 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 . 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转眼之间,香港回归已经×年了。请收集资料,就×来香港的变化发展作一报道。

提示:报道香港的8年发展,需要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展示,不可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