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 .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 . 客有吹洞箫者 D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翻译下列句子。

  1. (1)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 (2) 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3. (3)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6. (6)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下列各句加线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民心 B . 其下平旷,有泉 C . 太尉大泣曰:“乃我 D . 臣具以表 , 辞不就职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毋从俱死也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 ① / ②④ / ③⑧ / ⑤ / ⑥⑦⑨ B . ①⑦/ ②⑤ / ③⑧ / ④ / ⑥⑨ C . ①⑦/ ②⑤ / ③ / ④⑥⑧ / ⑨ D . ① / ②⑤⑦ / ③⑥⑧/ ④⑨
翻译下列各题

  1.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 (2)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 (3)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各句,与“沛公安在?”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B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C .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D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C . 苏轼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同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我们学习的就是苏轼更为有名的《后赤壁赋》。 D .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选出都属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的一组(    )

①《六国论》  ②《师说》 ③《伶官传序》 ④《卖油翁》  ⑤《前赤壁赋》 ⑥《阿房宫赋》  ⑦《过秦论》 ⑧《念奴娇·赤壁怀古》  ⑨《惠崇<春江晚景>》 ⑩《黔之驴》

⑾《答司马谏议书》 ⑿《岳阳楼记》

A . ①③④⑥⑨⑿ B . ②④⑥⑧⑩⑿ C . ①③⑤⑦⑨⑾ D . ①②③⑧⑨⑩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丑(ɡuǐ)            悼(jiē)         游目怀(chěnɡ)      放浪形(hái) B . (xì)               候(cì)         丝竹管(xuán)        若合一(qì) C . (shānɡ)         如(bǐ)        舍万殊(qū)           功亏一(kuì) D . 藏(chǔ)            稽(kuài)      感慨之(xì)            甲归田(ji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

  1. (1) 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B .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C .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D .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 . “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 . “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 . “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光不畏强暴。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 . 李光为人正直。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 . 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 . 李光也遭人忌妒。同郡人杨炜就指责他攀附权相,毁掉了自己的气节;御史中丞万俟禼也指责过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②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 (1) 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文漫               模糊 B . 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走到尽头 C . 而欲出者           怠慢 D . 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2. (2) 下列各项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 其孰能讥之乎 C . 则或咎其欲出者 D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3) 下列各项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而其见愈奇 B . 则其至又加少矣 C . 火尚足以明也 D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4. (4) 选出对加横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 “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 . 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5. (5) 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 (1) 下列划线的虚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②孰能讥之乎 B . ①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②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C . ①余与四人拥火入        ②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 ①而记游甚众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 盖音谬也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于其址。              之曰褒禅。 B . 好游者亦不能也。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C . 不得夫游之乐也。        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 . 有泉出。                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 (3)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本文论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的定外物相助。 B . 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C .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定的志向。 D . 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驾一叶之扁舟 B . 倚歌而和之 C . 自其变者而观之 D .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下列子句中划线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 鱼虾而友麋鹿 D . 吾生之须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① , 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② , 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③ , 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派反对,被罢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得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 .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 . 夫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 . 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2. (2) 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 . ①③⑤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 . 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 . 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 . 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