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赤壁赋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名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 .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C .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 D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的古诗文名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西厢记》) C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 D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C . 苏轼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时,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之战”古战场,同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我们学习的就是苏轼更为有名的《后赤壁赋》。 D .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人称荀卿,主张“人性本恶”今存《荀子》是有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 . 《师说》韩愈字退之,人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 C .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原名郁文,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 D . 《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南宋,在谪居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多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B .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们学过的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C .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被贬黄州后创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为人称颂。 D .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骚》)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约/泥  壬/守  船/琴 B . 窕/酒  追/像  娜/ C . /面  绸/论  游/ D . /矿  慰/狼  灯/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纵一苇之所       如:往,去 B . 歌而和之          倚:依,按 C . 莫消长也       卒:最后,最终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吃
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浩浩如冯虚御风此非曹孟德之诗 B . 羽化登仙扣舷歌之 C .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月出东山之上 D . 哀吾生须臾不知东方既白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其他三个词不同的一项是(  )。

A . 鱼虾而友麋鹿 B . 蜉蝣于天地 C . 长江之无穷 D . 遗响于悲风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苏子愀 B . 凌万顷之茫 C . 何为其 D . 其声呜呜
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驾一叶之扁舟 B . 倚歌而和之 C . 自其变者而观之 D .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 C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回落趋势以及国际大宗能源资源商品价格下行,为进一步完善电煤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改善发电行业经营状况,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B . 目前京津冀海关一体化、税收一体化等,都在加速推进,作为基础设施、公路和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C .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D . 作为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王洛宾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歌,创作出能赢得观众喜爱的富有民族风味的歌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苏州同知。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疮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夏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进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铗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胫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注】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论功,荫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一子副千户,建祠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B . 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C . 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D . 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B . “迁苏州同知”“擢按察佥事”“进环右参政”中的“迁”“擢”“进”三个词语,在古代都是晋升官职的意思。 C . 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D . 母忧:母丧的婉辞。文言文中常有“丁父忧”“丁母忧”的说法,即遭逢父亲丧事和遭逢母亲丧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 B . 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在宝山洋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 C . 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禄。 D . 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顷之,三板沙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

    ②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 , 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 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日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 .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 .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 . 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 . “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 . “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 .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 . 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 . 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 . 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

    ②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1) 下列部分(课外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B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C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D .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2.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 赋,一种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也讲究声韵的美。 C .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文本意为天气渐转凉,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D . 羽化登仙,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登仙。
  3.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目的是借古人已逝,表达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B .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 . 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 . 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 . 山川相 , 郁乎苍苍          缪:萦绕 C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渚:江边 D . 侣鱼虾而麋鹿              友:友好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意思是“七月过了望日”,就是农历七月十七日。 B .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 C . 文中的“蜉蝣”和《逍遥游》中的“朝菌”“蟪蛄”均意指人生短暂。 D .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答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 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 .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 .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 .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