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下列不属于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的是

A . 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B . 罗马共和国版图大,矛盾复杂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 D . 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

A . 保护私有财产 B . 保障平民利益 C . 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 维护法律尊严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 . 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B . 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 . 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 . 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
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罗马法的影响,其表现有
①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②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③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的武器             ④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③④
罗马法所蕴藏的法律理念主要是(    )

A . 三权分立 B . 集体管理 C .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 .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 .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 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 C .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 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

A . 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 . 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 . 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 . 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

A .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 .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3. (3) 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 . 万民法不断适应帝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B . 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C . 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 D . 自由正义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了体现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 . 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下列对下图中最核心建筑的认识,不恰当的是(    )

A . 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B . 教堂的大圆顶呈真正球面形 C . 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 D . 贝尔尼尼、乔托曾参与设计施工
世界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形成于(    )
A . 古代中国 B . 古代希腊 C . 近代英国 D . 古代罗马
对于一种法律制度的理解,不能脱离这种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到11世纪末,在意大利偶然发现了《国法大全》的真本,才把沉寂已久的罗马法再次捧上了历史舞台。……当时意大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内容远比当时日耳曼国家的习惯法和封建地方法更适合作为现成准则。其次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平等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权和皇权冲突的加剧也为罗马法的复兴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整理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等

材料二:欧西各国自罗马帝国瓦解和罗马法失效之后。日耳曼各民族各部落均扶其地方的习惯法以为治,而全欧法律种类之多,以千百计。那时只法国一国的民法便有数百种之多。伏尔泰曾讥笑说过:旅行法国者改换法律次数之多,犹如其换马匹一样。但自拿破仑用整部的法典统一了法国的民法之后,各国才感觉到法律统一之可能。《拿破仑法典》同时还供给它们一个极好的模楷。十九世纪各国建立的民法典,我们可以说,它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曾受过《拿破仑法典》之影响的。

——摘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1. (1) 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末在欧洲“罗马法复兴”的历史条件。
  2. (2) 指出《拿破仑法典》正式公布的时间。根据材料二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颁布对欧洲国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两千多年前,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雄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它们都面临管理巨大版图和众多人口的问题,两者采取的指施相似之处有(   )
A . 都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地方治理 B . 都制定万民法,扩大公民权 C . 都颁布法律,巩固统治 D . 都重用贵族,实行分封制
“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古罗马]西塞罗:《对弗里斯的控告》)这反映了(   )
A . 习惯法和成文法的冲突 B . 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 C . 人定法和自然法的悖离 D . 检察官和司法官的矛盾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这一超越(    )
A .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 B . 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 C . 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 D . 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罗马经过了从共和国发展成帝国的过程。下列各项中发生在共和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 . 创立出腓尼基文字 B . 国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 . 西西里奴隶起义 D . 被蛮族大规模入侵灭亡
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据下图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B . 《十二铜表法》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C .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成文法已较完善,因此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罗马法学家普遍认为,一切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国家绝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一旦财产权被侵犯,正义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受到破坏。由此可知,古罗马(   )
A . 个人权利不受限制 B . 公法发展比较薄弱 C . 注重维护个人权利 D . 强调司法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