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题库

仔细观察该图,图中被撕扯的布上的英文字母为“CHINA”,判断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之后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该项规定出自

A . 《辛丑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 . 割占领土更大 B . 开辟口岸更多 C . 赔款数额更大 D . 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 . 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 . 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 . 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

A . 《马关条约》、德国 B . 《北京条约》、英国 C . 《天津条约》、德国 D . 《马关条约》、英国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应指(    )

A .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旅顺大屠杀 B .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 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 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 .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 .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订立,导致了(  )

A . 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 . 清政府在军事上直接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 C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
① 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台湾人民(  )

A . 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B . 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C . 誓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D . 对击败日寇充满信心
义和团运动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哪一精神(  )

A . 英勇斗争,反抗侵略 B . 自强不息,建立新式军队 C . 勇于创新,倡导科学 D . 善于向西方学习
《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大国立即提出:“决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如果有战争的必要,我们就坚决行动。”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中国的救星”,清政府“就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该大国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德国 D . 俄国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出现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 .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 .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9世纪末,有人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这段话作者的国籍应是

A . 日本 B . 英国 C . 俄国 D . 中国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不同是(  )

A . 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 B . 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C . 代表的阶级利益 D . 最终失败的原因
某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 .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 . 《北京条约》——洋务运动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 . 资政新篇 B . 扶清灭洋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