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识点题库

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 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B .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 .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A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B . 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D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里根政府对苏联开展意识形态大战的措施包括(  )
①把苏联定位“罪恶的帝国”
②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
③国会拨款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
④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 .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 .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和谐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构建和谐世界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当前妨碍和谐世界构建的因素有①地区性冲突    ②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策    ③种族歧视观念  ④恐怖主义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 .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折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 .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 . 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 .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 .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观察下图,体会寓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美苏争霸 B . 苏联解体 C . 德国统一 D . 东欧剧变
1995年,时任美国財政部长萨默斯认为,“将来,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这场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用相关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这场运动的。

1989年11月9日晚上擅自开放柏林墙的东德卫士杰格哭了,哭声中夹杂着当机立断的欣慰和信仰崩塌的困惑。材料说明(    )
A . 杰格对开放柏林墙的感情很复杂 B . 两个德国终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 .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世界性成功 D . 开放柏林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血腥的20世纪目睹了“西方的没落”和朝向东方的“世界重新定向”。现实主义者进一步注意到,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日益强大的中国与逐渐衰弱的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产生声势浩大的争斗。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 (1) 概括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综合所学知识驳斥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与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历史地图(示意图)包含有政治、经齐、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或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美英法德军事开支与国民收入总值比率表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1990年

5%

4%

4%

3%

1999年

3%

3%

3%

2%

A . 和平主义思潮发展 B . 冷战局面的结束 C . 西方优势逐渐加强 D . 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戴维·卡菜欧《欧洲的未来》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把苏联看作政治对手”的原因,及此后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4. (4)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2015年1月7日,法国政治讽刺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自认是世界现代主流文化部分的《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世界应该信奉的标准,忽视伊斯兰教不允许随意捕绘先知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反对恐怖主义应(    )
A . 尊重思想自由 B . 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 C . 尊重正当的言论自由 D . 尊重文化差异
1991年7月31日,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7年内把进攻性战略武器消减三分之一,即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000枚。这反映出(    )
A . 霸权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 B . 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 . 多极化格局促进世界和平 D . 冷战范围超出军事领域
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 .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恐怖主义”,但 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 界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
A . 两极格局 B . 国际恐怖主义 C . 国际政治旧秩序 D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有学者在研究苏联共.产.党1991年溃散之时发现,“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该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源于(   )
A . 苏联共.产.党逐渐脱离群众 B .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渗透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方向 D .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