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开辟新航路 知识点题库

教皇子午线(图所示)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将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实线)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虚线)。对该子午线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线以西的殖民地主要划归西班牙
②该线以东的殖民地主要划归葡萄牙
③该线西移说明了教皇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④该线是环球航线开辟后对西葡势力范围的划分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对两者认识正确的是( )

A . 是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而制定 B . 不利于两国海外市场拓展 C . 都禁止各自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 . 增强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  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葡萄牙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下表为16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法国货币里弗尔含银量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当时法国(    )

年代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 . 美洲白银涌入 B . 商品经济发达 C . 铸币用银短缺 D . 银币币值上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获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内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状况及其变化。据此对以下两幅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两幅图体现的贸易没有本质的区别 B . “丝绸之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 . 世界殖民和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发展 D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贸易
新航路开辟以来,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开始,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国家的命运迥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虽然是由葡萄牙人开始的,但主要部分是由西班牙完成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行为的意义是非凡的。地理大发现使本来相互隔绝的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在东西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并最终奴役东方。

——摘編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金融风险高发,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高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习.平主席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摘自胡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大国的思想贡献》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是葡萄牙人开始的,但主要部分由西班牙完成”其中“开始”和“完成”各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西方奴役东方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其奉行的宗旨是什么?70年代提出了怎样的奋斗目标?它的兴起有何意义?
  3. (3) 据材料三指出习.平主席针对当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1. (1) 指出材料一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阅读下图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图中方框M处所填的水手名应是(    )

A . 迪亚士 B . 达伽马 C . 哥伦布 D . 麦哲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所取代。

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的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从非西方的古老文化中获得创新来源。当今世界面临的毒品泛滥,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功利横行与秩序紊乱等问题都可以从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先泰“百家”思想中找到解决方案。同理可推,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印第安文化中的精华都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并说明先秦思想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价值。
下列航海家所带船队穿越印度洋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场、货币、人员、商品、物种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要素,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些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材料二: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三: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

  1. (1)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出市场、货币、人员中的两个要素,论证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观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全球自由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是如何主动加入到全球化过程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使用的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如畜力、风力、水力。蒸汽动力的出现,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它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刻影响是18世纪的蒸汽动力所望尘莫及的。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 (1)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人类使用的动力方面有哪些革新?
  3. (3) 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 .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希望传播天主教 C . 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D . 西方商路不通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 .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里的“横向交流”主要指的是(   )
A . 地中海成为贸易的枢纽 B . 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C .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加速 D . 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 .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 .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 .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某历史著作中有“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全球化中的世界 B .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C . 资本主义的侵略 D .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
A .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 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 . 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 . 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