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开辟新航路 知识点题库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影响深远。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人欧洲寻常人家 B . 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 C . 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 D . 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
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 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B . 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C .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D . 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
开辟新航路引发的贸易路线的转移,西欧国家可以
①向东由小亚细亚到达东亚               ②向南绕非洲大陆南端至东方
③向西经过南美洲前往亚洲               ④向北横穿亚欧大陆到达东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

A . 棉花 B . 玉米 C . 小麦 D . 橄榄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欧洲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实质性的理解是(  )。
A .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主要贡献 B . 企业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C . 企业家们为航海活动提供了资金 D .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的相互作用。“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将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尽管西方文明目前还掌握着主导权,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在缩小,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3黑奴贸易路线图

材料二: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从约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围的投资机会,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19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与黑奴贸易相比,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

咖啡原产非洲,17世纪以后成为风靡欧美等地的第一饮品。这一现象最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

A . “地理大发现” B . “商业革命” C . “价格革命” D . 欧美人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这里“新的活动场所”主要是指(    )

A . 资本 B . 劳动力 C . 资源 D . 世界市场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 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 .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    )
A . 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B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 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 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 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C .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 .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 . 商路中心的转移 B . 契约规则的确立 C . 价格革命的影响 D . 贸易规模的扩大
如图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图中所示的航线,属于迪亚士的航行路线的是(    )

A . B . C . D .
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白薯、西红柿、鳄梨、南瓜、菠萝、可可、烟草等农作物和古柯碱、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材料表明,西欧人早期海外扩张(  )
A . 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 .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 . 出现了洲际物种大交流 D . 促进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緞等产品。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摘编白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材料二: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摘自习.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进步之处并说明其重大影响。
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   )
A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 C .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开启了海洋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新时代,形成了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导航的成熟的导航技术,首次将指南针运用于导航。宋代近海贸易的发展促成了近海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了近海地区的市场联系,推动了海洋性地域特点的形成,为远洋贸易及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奠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水上信仰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水上神灵信仰体系,催生出圣妃信仰等若干新的信仰因素。宋人对亚洲海域的地理方位、航路、季风、潮汐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宋人的观念中海洋不再是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充满风险和财富,可生财取利的生存空间。

——选编自黄纯燕《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

材料二:14世纪,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2400多万人的性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欧亚商路关闭,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之后不到50年的时间理,将自己的国土推进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斗争几乎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同步打响。幸运的是,体魄强健、免疫力强大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鼠疫流行的灾难中受到的损失远小于其他欧洲各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奢侈品和日用品的价格高涨起来,黄金供应的不足,使得市场上货币成色下降,信用降低,国内矛盾都开始激化。生产力的水平与稀缺的资源已经无力在内部解决整个国家出现的危机。此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经济、艺术上的复苏和思想上的解放;地圆说的出现,让航海家和水手们不再担心向着大海航行最终会掉进地狱;在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航海技术的同时,欧洲人自己在船舶制造和航海仪器的发明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便整整增加了两倍;罗盘、直角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也相继出现。恰在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发明了三桅帆船。

——选编自《大航海时代:1434—1644》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航海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欧洲社会面临哪些历史机遇和挑战?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共同影响。
如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 .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下,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
A . 迪亚士 B . 哥伦布 C . 达·迦马 D . 麦哲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