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题库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中展出的科技成果可能有

A . 飞机 B . 蒸汽机 C . 电话 D . 电灯
如图,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德龄(1886~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通晓外文,便召她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先后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御香飘渺录》、《瀛台泣血记》、《我和慈禧太后》等描写清宫的著作。这些著作描写的社会生活中,慈禧有可能(  )  ①照像    ②坐电车   ③乘飞机  ④听广播    ⑤看电影

A . ①②⑤ B . ①④⑤ C . 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
下列对世界市场的认识,错误的是

A . 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B . 自由主义原则推动世界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C . 殖民扩张和商品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经济全球化引导世界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

特征

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出现日心说及近代地理学

18世纪中叶至1870年代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关系概念成型、国际展览举办

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期

垄断资本主义扩张;全球交往频繁;国际社会意识加深

192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末

战争、危机、对抗;第三世界形成;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

世界经济滞胀;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全球性机构涌现;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划经济国家的大规模经济转轨

——资料来源于[美]罗兰·罗伯森等人作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历史现象。(说明:既可以是对现象本身提炼出一个主题或观点;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另外确定一个主题或观点。但都要求进一步补充史实进行论证,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是什么?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列举该时期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两个。

  3. (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并指出该阶段工业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4. (4) 历史表明,西方工业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就此谈谈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相对于民族历史而言的,但不是民族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指史学意义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有机整体历史。历史学上的世界历史包含了有人类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摘编自赵士发《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晚研究的焦点》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

A .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C .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D .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A . 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廉价原料的出现 B . 分工的发展使劳动工具进一步专门化 C .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 . 英国工人技师的努力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下要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在誉为经济史“经典”的法国著名史家保尔·芒图著作《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本书每一页上都可能有其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归功于大工业。”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就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广设埠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黠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

(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

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谈及19世纪50年代末,“其时黄河决口,江苏北境竟成泽国,人民失业,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

20世纪30年代广东因丝业衰落,约有20万女工从工厂回到农村去;浙江“城市工人大批的回乡”;江苏无锡“前赴都市工作者,今大都重返田间”;河南汜水,山西灵邱,江苏江都因农民大量返乡,多有“实感农工太多”之叹。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对比材料一,指出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应该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

上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 . 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 . 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 .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件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
A .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B . 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C .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 英国政府重视社会立法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
A .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C .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 .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领域。16世纪的商业革命和对美洲的探险导致了殖民地的建立,并因此引发了帝国之间的战争。商业竞争的优势和成功需要西班牙、法国、大不列颠和荷兰这些国家成为高效的生产者和足智多谋的贸易商。结果,政府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并处处严格要求外国殖民地为自己生产利润。这对18世纪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时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不断地浪费自己积累起来的珍贵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所有的正式经济理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种财富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它逐渐成为以“世界是争夺稀有资源的竞技场”的观念为基础的结构化经济体制。因为金银和其他产品都是有限的。政府就必须用保护性关税、航运法等来管理贸易,这些规定限制了与竞争对手和国内垄断部门进行食盐和火药的交易。重商主义政客们认为,他们的经济只能在牺牲别人的基础上壮大。

尽管这种经济体制是17世纪发展起来,它却在18世纪更被广泛接受,因为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战争迫使每个国家更加心狠手辣。但是,在18世纪晚期,以亚当·斯密的观点为代表,对这一经济规则的批判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美)佩里·M.罗杰斯《西方文明史·问题与源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经济模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结合一个或多个要素加以阐述,论述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1700年,英国共消耗煤300万吨,1800年增加到600万吨,1850年此数字增至6000万吨。其直接因素是(   )
A . 居民取暖的需要 B . 海外市场的扩展 C . 采煤技术的提高 D . 蒸汽机的推广
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国的大变革……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喷发,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对“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工业化进程加快 B . 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C . 洲际间联系加强 D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 农业生产的衰退 C .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税收政策的调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  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白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  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问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
A . 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 . 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 . 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 . 妇女参政意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