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题库

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内河航运的衰败 B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 . 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 . 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牛庄,1887年每包300斤重的洋纱售价57两,当地同量土纱售价却达87两。洋纱和土纱之间的价格差距所导致的后果是

A . 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增强 B . 洋纱无利可图纷纷退出中国市场 C . 土纱和洋纱相比质量优势明显 D .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

A . 维护封建统治 B .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 学习西方物质文化 D . 维护清王朝统治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 .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 .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 .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 .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  )

A .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现象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①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

③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④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948年8月,某人写到:“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织,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 .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 美国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体现在(    )

A . 发展实业 B . 变革方式 C . 领导阶层 D . 变革道路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奇怪”的根源是(  )

A .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 .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D . 鸦片输入削弱了国人购买能力
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
A . 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 . 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 . 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 . 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近代不平等条约直接相关(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此阶段(    )


1894--1914

1914--1920

1894—1920

外国在华资本

15.83%

4.50%

13.11%

本国资本其中: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14.44%

6.31%

11.88%

14.54%

3.81%

10.71%

15.08%

10.54%

13.84%

A . 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 . 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 . 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 . 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从1927年到1935年以前,民族工业中资本超过100万元的大厂寥寥无几。1935年以后,资本100万元乃至1000万元以上的工厂不断出现。从1935年7月到1936年6月,棉纱生产增长50%,火柴增长191%,水泥增长78%。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B . 官僚资本实现经济垄断 C .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D . 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剧
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材料反映了()
A . 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B . 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C . 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28年至1937年,是近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了8.7%,究其客观原因是( )
A . 国民政府奉行国家主义 B . 国民政府奉行自由主义 C . 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深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海洋的利用与控制探讨‘三角模式’”。(要求:可以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进行探讨,或提出新的观点加以说明;也可以对材料信息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需明确写出观点,解读须有史实依)

中国关税税中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的水平,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1933年改为抽5%到抽80%的14级。这差等税率的实施(   )
A . 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 .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 .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自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