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题库

1922年4月,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方面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进这些不足,所进行的努力有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 B . 提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 . 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 D . 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布市场遭受洋布冲击,主要是因为

A . 洋布美观 B . 洋布数量剧增 C . 洋布价格低廉 D . 洋布工艺水平高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子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 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 .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 . 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 . 洋务企业的产生 B .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的建立 C .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自然经济遭到冲击 B .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 传统纺织业消失 D .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网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 .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 . 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 . 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 . 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下表展示的是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 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B . 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 . 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D . 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

A . 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 . 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 . 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 . 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 . 原料供应不足 B . 发展速度迅猛 C . 资本明显短缺 D . 地区分布失衡
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 . 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 . 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 .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 . 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下表反映的是1872-1890年中国棉纱的进口量及其指数(源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年份

进口

进口量指数

1872

50

100

1875

91

182

1880

152

304

1885

388

776

1890

1082

2164

据上表可以推知当时(    )

A . 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B . 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C . 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D . 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纱

6.94

4.86

A .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荣氏企业发展的一些史料,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将时代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应正确的是(    )


发展状况

时代环境

甲同学

1900年创办保兴面粉厂

甲午战后列强开始在华投资设厂

乙同学

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丙同学

1917年并购日资纱厂

抗日民族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丁同学

1936年面粉厂增加到12家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 . 甲同学 B . 乙同学 C . 丙同学 D . 丁同学
从下表(1876~1911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

1876~1881(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

1882~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

1892~1901(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

1902~19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

A . 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 . 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 . 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 . 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主要得益于(   )
A . 洋务运动的破产 B . 民众的爱国热情 C . 清政府政策调整 D . 辛亥革命的推动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l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5万两

400人

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 (3) 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学者徐进功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的对外贸易研究认为,十年间进口商品位次变化最大的是棉制品,1928年居第一,1931年居第四位,1936年居第十位。这一变化能从侧面反映出(   )
A . 官僚资本主义日益膨胀 B . 当时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当时棉纺织业发展较快 D . 经济危机最先波及棉织业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探索。中国近代工业的实践探索始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