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题库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很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原因应该是

A .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 B .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与自由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 . 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推行义务交售制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说明

A . 苏俄的社会性质要求国家控制经济 B . 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要求实行新政策 C . 农民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主要方针 D . 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市场因素存在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 社会主义制度 D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 . 二月革命 B . 十月革命 C . 新经济政策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 . 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 . 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 . 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 . 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列宁认为目前要从反对沙皇制度向反对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或者说实现国民公会过渡,而只要政府肯履行它所许下的召开立宪会议的“诺言”,就有可能把立宪会议变为国民公会,并号召人民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说明列宁主张(    )

A .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 .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C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 . 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 . 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 . 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

A . 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 . 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 . 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 . 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

A . 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 . 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 . 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

A .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 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 .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 .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 . 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 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 . 平息农民的暴动和骚乱 C . 恢复经济、缓和矛盾 D .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

A .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
A .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 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 . 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 .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 .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动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 (2) 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 (3)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原因是(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 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