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知识点题库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影响来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  )
①“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②“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③“可以有这样一个地方,过去的事尚未发生;也可以有这样一个地方,未来的事已经发生。” ④“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A . ①拉马克②法拉第③玻尔④牛顿 B . ①达尔文②普朗克③爱因斯坦④伽利略 C . ①拉马克②牛顿③普朗克④布鲁诺 D . ①达尔文②伽利略③爱因斯坦④牛顿
1819年8月,一份讣告这样说:“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指(  )

A . 发电机 B . 蒸汽机 C . 珍妮机 D . 内燃机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将“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见下图),其封面注释:“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主要反映了(    )

A . 《时代》杂志提倡个性自由 B . 互联网取代传统交往方式 C . 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 D . 大众传媒控制信息时代
《时代》 杂本曾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

A .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 . 《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C . 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 . 网络技术已经十分的普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世界五个类型地区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



图示:I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II国家:日本

III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IV国家: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V国家: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图中曲线变化的总体特点并予以阐释。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

A .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是由电瓶供电的“弱电”时代,而到19世纪末则进入到了由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供电的“强电”时代。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技术是()

A . 发电机的发明 B . 电动机的创制 C . 电磁感应的发现 D . 内燃机的发明
下列选项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改变时空距离的发明是(   )

A . 飞机 B . 电话         C . 无线电报 D . 电子计算机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 .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C . 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D .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设立厂房,置机两座,……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轴置铁条,各缀铁球,以通蒸釜”,这主要反映了(    )
A . 轮轴的开始使用 B . 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出现 C . 机器设备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D . 蒸汽机在中国的运用
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二战期间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也原本是二战时用于空袭的。以上史实说明(    )
A .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 .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 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 . 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    )
A . 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 . 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 C . 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D . 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美国“战神1-X”火箭和中国第三颗北斗卫星的研发,共同反映了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其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   )
A . 文学革命的促进 B . 科技革命的推动 C . 国际竞争的加剧 D . 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 (1) 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表格为1950-1977年美国主要领域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

生产领域

1950年

1977年

机械制造业

23

35

电机制造业

22

31

仪表制造业

21

39

化学工业

28

13

军备制造业

23

54

由此说明该时期美国(    )

A .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上升 B .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出现 C . 脑力劳动者比例为世界第一 D . 科技在工业发展中作用显著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这表明(    )

①我们必须警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

②国际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③美国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

④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食物生产与“绿色革命”。

材料一   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如果真有新石器革命,那么这革命仍在进行中。”人类在农业时代初露端倪时引入的一些改变,比如专业化、驯化、选种、栽培品种等,的确今日都仍在进行。最近的阶段被称为“绿色革命”,听起来很有环保意识,可是应该称之为化学农业革命才对,因为它依赖大量肥料和杀虫剂,或也可称为农工业革命,因为它背后有制造农药和农用机械的新兴大工业在撑腰。

绿色革命最大的成就为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神奇”小麦和稻种。科学家采用传统的品种杂交术,开发出可利用热带阳光的品种,这是因为赤道附近一带有56%至59%的太阳辐射能量可利用,美洲平原一带则不到50%。现代农业学家的第二个目标为集中培育从肥料和除草剂中获益的品种,使作物在生长时无须奋力与杂草竞争。1961年,科学家试验出“格恩斯”(Gaines)品种的冬小麦,它在华盛顿州的试验场打破所有的生产记录。……到1980年,墨西哥已能够制造20万种杂交品种的小麦。墨西哥研发的小麦品种如今已殖民全世界,对于这片把玉米贡献给世人的土地来说,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

材料二   绿色革命理应作为人类的一大成就被后人铭记。多亏了绿色革命,上千万人免于饥饿。不过,大多数应用科学在解决问题时都会碰上一个麻烦,那就是解决了旧问题,却制造了新问题。绿色革命排除传统品种,危及生物多样性,但生物多样性其实有助于应对变化无常的环境……此外,农业计划往往沦为专横暴虐的借口,出现占用土地、官僚逼人以及苛待落后者等现象……由于新作物必须配合施以化学肥料和杀虫剂,因而危机生态平衡以及栖息在耕地上的无数物种:死掉的不只是害虫,还有以这些虫子为食的动物

——摘编自菲利普 ·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   韩良忆译《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1. (1) 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绿色革命”产生的条件及其主要成就。
  2. (2)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绿色革命”进行简要评价。
“这次技术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是(   )
A . 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B . 交通工具的革新 C . 内燃机的发明 D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