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知识点题库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A . 通过广播收听报导 B . 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 . 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D . 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说:“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胜负。”这说明

A .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 . 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 . 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性质 D . 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2009年7月,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贴子,在短短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

①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决定了社会的舆论导向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

A . 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B . 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 . 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 . 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及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3. (3) 根据材料二,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

“当瓦特为改进蒸汽机而负债累累时,企业家罗巴克为其偿还债务,允许其使用他工厂中的工具,并出资三分之二与瓦特合伙申请新蒸汽机的专利权”。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中(   )

①蒸汽机是瓦特最早发明的     ②企业家的资助是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 

③技术工人未参与技术革新     ④已经出现了激励技术革新的专利制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文明的代价

   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下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技术是(   )

A . 核反应堆    B . 电子计算机    C . 航天技术    D . 生物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来调节彼此间的金融和贸易关系。这就使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战前相比有了改进。促成这一改进的主要动力是(  )

A . 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展 B . 美国利用美元图谋称霸世界 C . 跨国公司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D . 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运行
马克思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在“电力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关键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    )

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

③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④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1875年

法国

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

美国

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

德国

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在纽约市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90年

美国

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

美国

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

德国

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2. (2) 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A . 互联网 B . 报纸 C . 广播 D . 电视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正确利用也会有消极作用,下列属于消极作用的是(    )

A . 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 . 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 . 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D . 网络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 (2) 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 (3) 材料三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完成商业有关活动,与此同时,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这反映了(    )
A . 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 . 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C . 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结构的转型 D . 新技术革命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发生在20世纪40-6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已经产生、并且仍在产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的发明……,辅助人类不断增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生物工程、核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和宇宙空间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都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向了新的高度。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 (1) 材料一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是“快点快点”。它是一种多人协作的网络超文本系统,由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所创。它可以多人维护,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中国将这种互联网概念称为“维客”“维基”。这主要体现了(    )
A . 经济一体化格局的精髓 B .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本位主义创意 C . 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冲击 D . 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互补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下列最能体现科学的指导作用的是(    )
A .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推动了发电机的发明 B .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微生物学的进步 C .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D .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材料一: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失败,3位宇航员丧生;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载人登月;1971年6月29日,苏联“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密封舱漏气,3名宇航员遇难。

--摘编自卢顺:《人类航空历史上的灾难》

材料二: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即将抵达月球时,氧气罐爆炸,电源损坏,登月失败。……航天员首先感到极度恐惧绝望,后经过精密测算和细致分析,设计出返航方案。在“阿波罗13号”即将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为防止出现任何可能的干扰,苏联关闭了境内所有与阿波罗计划频道相同的无线电通讯,同时派遣船只前往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共有12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分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

内等候。最终,“阿波罗13号”成功返回地球,此次航天事故也被称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美】恩斯特•史都林格《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探索宇宙》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阿波罗13号”登月行动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 . 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B . 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 . 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D .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