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题库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 . 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 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 . 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 .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 . 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 . 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 . 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 . 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 . 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 . 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中原网《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1. (1) 材料一中的“这个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的思想?
  2. (2) 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

A . 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 . 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 . 用中国传统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D .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

A . 朝贡观念的复兴 B . 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 C .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19世纪中后期,发生在中国的“第三种可能性”典型事例是(   )

A .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 (1) 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

A .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 . 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 . 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 . 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 (1)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 (3) 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

A . 迫切的救亡心情 B . 科学的强国主张 C . 理性的皇权意识 D . 盲目的媚外心理
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

     

A . 《海国图志》 B . 《新青年》 C . 《时务报》 D . 《民报》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 ①④③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③ D . ③②④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3. (3) 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
A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 . 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 C .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 D . 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曾纪泽(1839—1890),晚清外交家,“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子。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热衷学习西学,突破林则徐、魏源时代“坚船利炮”的范畴,其涉猎领域涉及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他认为:“西人一切局面,吾中国于古皆曾有之,不为罕也。”曾纪泽在出任驻英、法公使前后,为尽量避免在外交活动中出现差错,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国际法。他曾援引国际法,成功改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特克斯河流域两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他曾在拜见慈禧太后时说:“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处……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拼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

——摘编自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主要外交理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纪泽的外交理念进行简要评价。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 . 专制制度 B . 工业经济 C . 传统儒家思想 D . 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