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知识点题库

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这种剧本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展现?

A . 现实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现代主义
直到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①雪莱创作《西风颂》②塞万提斯写出《唐吉诃德》③薄伽丘创作《十日谈》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下列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的是
①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③梵·高的《向日葵》     
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2011年8月,《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蛙》的成功直接源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B . 《蛙》的文学特点属于特定时期的“样板文学” C . 《蛙》是反映以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知青文学” D . 《蛙》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种失望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       )

A . 浪漫主义文学 B . 现实主义文学 C . 现代主义文学 D . 古典主义文学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

A . 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 . 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 .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 .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评价法国19世纪一部文学作品集时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部文学作品集的作者是(  )
A . 雨果 B . 萧伯纳 C . 巴尔扎克 D . 罗曼·罗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 《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 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使两个时期文化交流加速的原因。
  3. (3) 面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等地区的文化侵略,应该抵制;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国家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国文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评价某一剧作时说:“看了这些戏,我们都感到好笑,忍俊不禁,但在笑声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与寂寞。尽管剧情虚妄、台词荒唐,我们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而剧中的荒诞现象正是我们不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对这一剧作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剧情虽荒诞不经,但寓意深远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③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处境的焦虑

④现实与传统相互冲突驱使下的精神探索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突破逻辑严密的传统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示人物潜意识,再现当前、过去情景,或对未来的想象,不受时空和逻辑限制,貌似紊乱,实则高度真实。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是(  )

A . 浪漫主义 B . 现实主义 C . 印象主义 D . 现代主义
“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这种文学形式主要反映了现代西方(    )

A . 科技的迅速发展 B . 人口素质的提高 C . 心灵的迷茫和痛苦 D . 经济的迅速发展
《打死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约翰·韦恩的一部力作。这一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书名不仅揭示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而且表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态度。从创作的手法看,它属于(  )
A . 古典主义文学 B . 现代主义文学 C . 浪漫主义文学 D .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人的头脑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千千万万个印象,“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
A . 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B . 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C . 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D . 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错位、扭曲和脱节。因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    )
A .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 B . 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摹写与再现 C . 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D . 注重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
沃尔夫·勒佩尼斯在《何谓欧洲知识分子》中说:“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愈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下列作品中能反映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的是()

A . 《百年孤独》 B . 《狂人日记》 C . 《等待戈多》 D . 《老人与海》
美国传统文学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二战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消极、悲观和厌世的主题,“美国梦”走向幻灭。美国二战后文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二战使美国人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B .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空前困难 C . 战争后美国人生活出现巨大落差 D . 美国人原有的信仰和观念被打碎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
A . 深受法国革命影响 B . 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 C . 旨在批判拜金主义 D . 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 .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940年,电影《魂断蓝桥》在美国首映,影片以一战的英国为背景,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当时媒体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最终票房却极其惨淡。这一现象(   )
A . 是民众逃避现实心态的反应 B . 说明观众痛恨悲剧的艺术 C . 是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体现 D . 反映美国仍深陷危机之中
在贝克特创设的冷漠、离奇而混乱的世界里,一些人不得不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正如这两个流浪汉,只有乞讨祈求,靠缥缈的希望等待着,才能赖以生存下去。这反映出(     )
A . 浪漫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 B . 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C . 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下降 D . 对畸形的西方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