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 .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 . 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 . 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D . 英国实际与法西斯国家结成了反西班牙联盟
二战后,欧洲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在(  )

A . 东京 B . 纽伦堡 C . 雅尔塔 D . 柏林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 . 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 . 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 . 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 . 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得到国家的保护,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注: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包括小企业主、小商人、农民(中、小农)、中下层官吏、职员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

1930年,德国魏玛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群众捐税75000万马克,同年6月,政府又征收人头税……同年12月,又征收其他群众捐税,使人民群众增加了8亿马克的负担……

1932年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在《致民族呼吁书》中说:“……共和制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它们本身最终被取消的时候来到了!”

材料二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有很大影响。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时取名“德国工人党”,1920年改名“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对“民族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民族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民族社会主义。”

纳粹党负责宣传的戈培尔写道:“选民的绝大多数始终是愚蠢、粗鲁、盲目的。他们很容易被蛊惑者和政客所蒙骗。”纳粹党提出的一份备忘录强调“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最高原则是社会主义”,“要求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使在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过富裕的生活;保障工作和赢利(基本上让无产者得到产业)”;“保护中等阶层”,“限制垄断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希特勒认为,要使德国强大,还要消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用“刀和剑”建立一个大帝国……

1928年,希特勒在修改《25点纲领》中的“反资本主义”部分时对垄断资本家私下说,“党坚持私有财产的原则”。希特勒多次向大资本家保证,绝不触犯私有财产和企业家的主权。据估计,1930—1932年间德国垄断资本对纳粹党的资助达7000万—9000万马克。

材料三   1930年9月13日进行国会选举,希特勒首先把党内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派往农村和中小城市,去争取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立即举行各种群众集会、演讲会、青年集会、火炬游行等活动,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据记载,在1930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纳粹党举行了3.4万次竞选大会,有2000—3000名在纳粹党演说学校培养的演说家,其中有1000名专门为竞选训练的宣传家登台表演。

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内部解决危机的主张。

  2. (2) 依据材料二,评价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

  3. (3)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纳粹党赢得选举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认识。

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 . 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 . 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D . 世界市场的作用
丘吉尔说:“我知道,今天人们很不愿意回忆那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中张伯伦和达拉第等自投罗网,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投降。”丘吉尔这样说的理由是因为“那一次会议”(   )


A .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B .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 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D .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在爆发方式上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 . 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 . 直接决定了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 . 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与之相符的是( )

A . 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中国东北三省 B . 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 . 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 D . 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戴安澜(1904—1942年),安徽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1925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1939年12月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西出云南远征缅甸,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逢中,不慎中弹负伤、逝世,享年38岁。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邦打击侵略者,自甲午战争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但中国远征军用出色的战绩证明,他们的英勇顽强不在盟军之下。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为戴安澜签署颁布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达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中国远征军的苦战虽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及其在缅甸防御战中的重要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安澜将军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授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下图是美国画家诺尔曼·罗克威尔1942年创作的作品《四大自由》,其内容反映了罗斯福总统就1941年提出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该画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财政部在16个城市举行画作的巡回展,以推销美国的战争公债。宣传画发行了四百多万份,募集到一亿三千九百多万美元。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为感召,重建战后的世界。直至今天它们仍然,也应该继续影响世界和平与自由的进程。

——摘编自人民网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画作《四大自由》创作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主张的“四大自由”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

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几处史实错误:“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召开会议,决定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A . 1处错误 B . 2处错误 C . 3处错误 D . 4处错误
有学者认为,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的“根本好转”主要表现为(    )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战事结束

④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③④
观察漫画,该漫画(    )

A . 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 B . 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C . 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 D . 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朗间,有国际文件指出:“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该国际文件是(    )
A . 《<开罗宣言》 B . 《大西洋宪章》 C . 《波茨坦公告》 D . 《联合国家宣言》
英国著名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
A .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B .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D . 美国通过的“中立法案”
下表是20世纪上半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40年代太平洋地区却很不太平的表现及对我们的启示。

材料: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但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前,日本内阁其他官职不限出身,唯独国防部门(陆军省、海军省)的长官必须由现役军人担任,其大臣人选必须是军部推荐。军部通过让国防部门长官辞职,或者拒不推荐国防部门长官人选来左右内阁的成立。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这就是二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军队独立于政府,不听政府指挥,而政府制定政策时反而要看军队的态度。

——摘编自紫橘《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美日的角逐的前前后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军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军席卷西欧,震撼美国人心,孤立主义势力受到打击。 1940年6 月3日,美国鉴于英法式器在敦刻尔克丢失殆尽,决定将首批军火以私营公司名义转卖给英法。11月5 日,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为冲破法律障碍,说服国会和人民,他连续发表讲话。他说:“就是从美国防御的自私观点出发,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大英帝国保卫它自己。”1941年3 月,《租借法草案》由总统签署生效,主要内容是,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并且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军需产品”。其适用范围后 来逐渐扩大到40余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一个俄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編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租借法》出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台(租借法》的影响。